安徽萧县县政府被盗案嫌犯落网,被盗金额仍未公布。3月27日,萧县县政府3间办公室被盗。近日,萧县公安局四侦联动、多警种合作,经过精确信息研判,终于破获这起重大案件,抓获嫌疑人2名。而被盗的具体损失,警方尚未公布,称仍在核查中。(5月8日中安在线)
盗窃嫌犯已抓获,被盗金额却仍未公布。对盗窃金额的认定工作当然必须慎重,毕竟其涉及量刑的标准。但发生在3月份的案子,至今已过去一个多月,为何具体损失“仍在核查中”呢?是案情过于复杂,还是警方工作效率太低,抑或是由于被盗的是县政府、身份特殊,所以不方便公开?
每一次政府机关或官员被盗,都会引发公众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其中,被盗金额是公众最关注的焦点之一。这倒并非仅仅是出于好奇,更是出于朴素而自发的监督意识。在以往的类似案件中,被盗金额常常高得离谱,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远远超出了正常范畴。政府机关办公室里或官员家里放着令人震惊的巨额财产,显然需要说明来源,不能是一笔糊涂账。虽然有些官员以“亲戚做生意的流动资金”等理由予以解释且顺利过关,但仍然有部分官员因此而露富,甚至因难以说清财产来源而落马,进而被查出贪污受贿等一系列违法乱纪行为。“被小偷偷出来的”也与“小姐咬出来的”、“骗子骗出来的”等并列,成为贪官落马最常见的“偶然因素”之一。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专偷政府机关和官员的独行盗或盗窃团伙。例如,据山东广播电视台《警方前线》报道,山东的一个团伙自诩“盗亦有道”:只偷党政机关,不偷百姓。有的窃贼针对性更强,不仅锁定党政机关,且非领导不偷。几年前,云南泸西县政府办公大楼发生窃案,窃贼根据各办公室门前所示的职务、姓名按图索骥,有选择地撬门入室行窃。除了局长办公室,其他数十间科室办公室完好无损。“应该说此次窃贼是专偷领导来了!”政府办一名负责人惊呼。只偷党政机关或领导,当然算不上什么“盗亦有道”,窃贼们只不过是认为这些地方、这些人油水比较足罢了。
而政府机关或官员被盗后,具体损失则常成为敏感信息,或秘而不宣,或刻意缩小、隐瞒。河南有个盗窃团伙,盗窃多位县委书记财物几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但这些官员都通过“做工作”,将被盗数额缩小。例如,正阳县县委书记赵兴华被盗100万元,而起诉书上的被盗金额却被改为6040元。公务员不是个能够发家致富的职业,为何有些官员却如此豪富,乃至于成了窃贼觊觎的对象?如果财产来路正当,他们何必要心虚地隐瞒真实的被盗金额?
当然,萧县县政府被盗案至今未公布具体损失数字,或许有其特殊原因。但不管怎样,相关信息越是拖着不公布,越可能引发更多的好奇甚至是质疑。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为了维护被盗者以及执法者的形象和公信力,还是越早公布越好。另外,“小偷能反腐,小姐可肃贪”现象的层出不穷,也不断提醒我们:反腐最终还是要靠制度,建立起完备的反腐败法律法规体系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才是治本之道。
文/乔志峰
来源:红网
作者:乔志峰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