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发生在太原学府公园附近的持刀抢劫女司机案成功告破。昨日,市公安局通报,这起案件与此前网上疯传的“抢孩子”无关。目前,其中一名嫌疑人已经落网。(5月25日《太原晚报》)
案件告破,真相大白。被抢劫的受害者平安无事,更多的“受害者”却在微博与微信上引发轩然大波,是什么让一起并不复杂的刑事案件造成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
光天化日,幼儿园门口持刀抢孩子……除了惊悚,听起来也像个谣言,为何会引起家长们的集体恐慌?莫非作为省会城市的太原,治安状况已如此糟糕?并非如此。这条微信之所以会爆发式蔓延开来,恰因为其符合传播学规律与新媒体特性:
首先是接近性。她家的孩子遭抢,那么我家的孩子是否也面临同样危险?听说前几天小店区的几个村里也发生了类似事件。太可怕了,转!虽然不少人明知道可能是谣言或细节失真,但潜意识的恐惧感仍让很多家长不遗余力地转发——即使不完全真实,大家转多了就有了社会影响,总会督促警方破案吧?在这样的假想中,坏消息得以迅速传播,家长们的恐惧感得以缓解,谣言的破坏性也不断升级。与其他互联网传播工具不同的是,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看起来更有可信度,也更容易收到反馈,当谣言得以反复印证和讨论,影响力就会呈几何倍数地增加。
有关孩子的事情,总是谣言满天飞。无他,只因爱得深切,甚至过分,所以往往草木皆兵。此外,涉及切身威胁的事情极容易被谣言裹挟,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宁信其有”,而害怕“信其无”的代价落在自己身上。这一点,在几年前人们上街“等地震”的事件中已有所展现,此次“抢孩子”的谣言亦是如此,当相信与不信的成本明显不对等时,谣言便有了市场。
准确地说,在“谣言”未被澄清和证伪之前,还算不上谣言。社会上难免有些看起来可怕的事情,人们也很难不去猜测、判断和加工,因此谣言的兴起很难禁绝,只有在传播中及时阻击,方能避免其泛滥。试想,如果警方不在第二日及时辟谣;试想,如果至今未破案且依然消息真空,“抢孩子”谣言的危害力不知还要再翻几倍。因此,与其埋怨公众做不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如反思自身工作是否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趋势。
杜绝谣言之害,除了打击恶意造谣者,更重要的是让官方消息迅速跑到谣言前面去,通过及时回应纾解公众关切,不给谣言传播可乘之机。除了快一点,更快一点,还要真一点,再真一点。如果总是像杭州限牌、市长吸毒那样出尔反尔、“以谣辟谣”,就会使公信力迅速崩塌,进而让辟谣变得无力,甚至让人们产生反向错觉,将谣言当成了遥遥领先的预言。
辟谣首先是一种态度,即使事件还未彻底查清,也不妨碍第一时间表态,因为这意味着官方已“知情”且“在行动”。对于公众来说,这就够了,人人都知道的消息也无传播必要,剩下的事情就是等消息,等待真相浮出水面的好消息。
文/宋鹏伟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宋鹏伟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