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对政府部门专题询问已有5次,但网上直播连续4年网友留言却都为零。对此,省人大调研组认为,专题询问存在提问积极性不足、火药味不够浓、社会参与不够广泛等问题。(7月10日《南方都市报》)
人大询问权的制度规定,散见于各类法条。但毋庸置疑的是,其是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有益探索。自从2010年全国人大议政史上首次询问,再到各地掀起风起云涌地效仿,就连广东也曾有过轰轰烈烈的尝试,不过当年“火药味十足”的创新之举,如今却行之渐远,开始呈现疲软之势,甚至激发不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原因何在?
这里,不禁联想到武汉的电视问政,同样是摇摇晃晃地问了5年,因为这种纾解民意的举动从一开始就带上了“形式”的质疑。说到底,询问重在实效,如果只是大而化之的敷衍,没有真刀真枪的动真碰硬,所谓的民主演练自然会陷入沉默、失语的尴尬境地。
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改进完善专题询问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询问选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但落实到地方,是否有动力和压力来推进这项动作还值得打上问号。
一个重要的疑虑是尽管询问是一种相对柔性的监督方式,有时还能给政府部门一个自我澄清的机会,但在中国传统和现实的协调性政治文化下,询问所谓的“负面效应”被夸大:一方面询问者害怕伤及部门情面、得罪主要领导,只好装聋作哑,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另一方面,应答者也害怕如果没有提前排练,会出差错,从而危害自身利益。因此,要想询问权全面发力,首先还得通过制度性、技术性的设计来扭转各级人大的思想误区,自觉主动作为。
其次,人大专题询问权要想走得更远,决不能单打独斗。试想一问再问之下,还是不满意,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该如何进退?有没有可能启动问责性的质询?如果老是渐进式的妥协,瞻前顾后难免会导致内部搁浅。全面的唤醒人大的监督意识,整合各类监督资源,才能让被冷落和闲置的询问权生动、鲜活起来,以此为改革契机,政治生活更加具有民主气质的愿景才有可能。
文/向定杰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向定杰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