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前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可能不曾想到,自己在微博上“失落地感慨”老同学钱理群先生已在酝酿前往养老院居住的消息,会引致如此大的关注。
国人的热切关注,又似乎是不能理解的,作为国内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钱理群先生对未来养老生活独树一帜的选择,便已注定了吸睛的必然性。但是,从纷纭关注中,撇开个中的名人效应,从“失落、慨叹、唏嘘”的各种表情中,又分明让人看到对养老院生活的选择,竟已蒙上了晦暗的感情色彩——选择养老院,是一种不得已的次优选择。
姑且不说钱理群先生所面临的“夫人患病之后,无法再照料二人生活,且他们没有子女”的窘况,作为一种现代养老服务方式——养老院生活,相较于其他传统养老方式,为何会扮演如此尴尬的角色呢?
以历史的眼光打量,是一种尊重现实的态度。以子女养老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模式,穿越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已沉淀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无论是因为情感上的凝结,或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家庭养老模式依然会成为主流的选择。
而置身于现代文明中,同样需要以现代的眼光观瞻未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随着银发时代的到来,传统养老观念将在主动和被动中逐渐式微,社会养老将成为现代人越来越重要的选择。必须得以厘清的是,社会养老方式的多元化,既不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否定,也不是作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次优选择,也不是一种有区别性的阶层待遇安排。作为一种适应于现代文明的养老模式,从其存在基础到价值上,都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由此再来观望国人对钱理群先生酝酿入住养老院生活的关注,与其说是名人效应下的猎奇与窥伺,不如说是对社会养老尤其是养老院的现实不满和焦虑。根据此前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供需失衡,在2014年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仅为20张左右,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全部甚至部分需求。而到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08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
与供需失衡相比,更让人尴尬的是养老院现实状况的堪忧,民间养老院要么价格高昂,进入门槛奇高,要么价格低廉,服务却严重滞后,此前发生的养老院安全事故便是力证,而价格相对公道、服务跟得上的公办养老院,却常常一床难求。
于此而言,相较于对钱老选择养老院生活的讶异,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无法尊享如钱老这般养老待遇者,当他们主动或被动地要选择养老院生活时,该如何消弭这些现实的不满和焦虑呢?能否像钱老这般在养老院继续享受高质量的人生夕阳,在充实和温暖中优雅地老去呢?这既需要民间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发展,也期待着公共养老机构以公共福利之名进行兜底。
如今,钱老已然做好准备拥抱养老院生活,这种豁达与淡定,值得致敬和祝福。而对钱老的祝福,其实就是对我们自己的祝福,谁都会走到老去的那一天。当养老院生活成为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优雅的人生选择,这既是现代社会的成熟,也是慢慢老去的我们所能期许的未来。
文/高亚洲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高亚洲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