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的留守儿童多达26万人。2012年11月,5名儿童闷死垃圾箱。今年6月,4名儿童服毒身亡。8月4日,两名儿童家中被杀害。毕节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问题引发普遍关注。
毕节官方今年7月末回应舆论称,要重点关注孩子的心理障碍,计划在这个暑假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3000余人。1996年,深圳开始对口帮扶毕节,共支持毕节项目778个、安排各类帮扶资金4.65亿元。专家认为,解决毕节等地的留守儿童问题,也需要增强当地家长的家庭意识。(《南方都市报》8月11日)
历史上,毕节改土归流改革推行较晚,彻底完成迟至清初,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融入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文化、商业、政治系统。地形交通条件也妨碍了毕节与周边泸州、遵义、宣威等城市发展经济文化往来。当然,融合、交流程度不高,也使得毕节原有的民族文化形态,包括文化建筑遗址、传统民族工艺等被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1988年,国家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1996年深圳对口帮扶毕节。截至去年,毕节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实现了显著提升,跻身贵州第三位,但增长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限于毕节地级市驻地的七星关区,以及紧邻市区的部分区域,距离市区较远的下辖县的乡村,发展依旧落后。
在清代,原先由毕节管辖的永宁县(叙永县)划归四川泸州,建国后,水城县也从毕节划归新成立的六盘水市。叙永县和水城县的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失去这两个县,使得毕节不仅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也很难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化。
因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民族文化形态的较为完整保留,毕节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一个5A级景区和多个4A级景区,开通了至深圳等国内多个城市的直飞航班。但毕节并不善于开展城市营销和旅游推广。
毕节的发展困境,部分县城及乡村地区深陷贫困,这正是造成大批青壮人口外流并因此出现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由政府及公益组织发放营养午餐,在寒暑假开展支教行动,对贫困家庭、多子女家庭给予经济资助,在当地中小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些举措肯定都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笔者以为,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作为对口帮扶城市的深圳,都有必要改善创新对毕节的帮扶发展,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促成劳动力回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这也将为企业、社会资本找到新的盈利空间。有关部门可协同公益组织、创意行业企业,深度考察毕节的民族文化形态,创造合作方式,让毕节地区的民族文化走出深山,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岗位。有关部门还可组织本地的旅游开发企业、投资机构,就开发毕节旅游资源与当地官方合作,培训当地户籍居民,帮助当地开展城市营销和旅游推广。像深圳这样的城市,还拥有丰富的扶持创业、创客发展经验,也可通过输出这方面经验和激励政策,带动毕节当地居民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列之中。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