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在校学生的一组“农田耕作”照片在网络中引起热议。在夜幕下,一群人打着手电在栽种作物,有人用手扶式拖拉机耕种,有人拎起水桶向农田内浇水。该校李老师介绍说,这是锦城学院开设的劳动教育课,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农场劳动。该课程是1万多名锦城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所有学生不分专业都要参加农场劳动课。创立此课程的邹校长提出:“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10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开设劳动教育课当然无可厚非,尤其是在莘莘学子大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情形下,让学生们参加农场劳动课,也是很有必要。但值得一提的是,让劳动教育成为“1万多名锦城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所有学生不分专业都要参加农场劳动课,一学时为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左右,完成32学时的课程是每名学生的‘毕业通行证’,”严肃、认真至如此地步,又果真有必要?
首先,来自农村的学生可能最有意见。因为我们从小就在田野间长大,田野的芬芳、泥土的气息,我们最是熟悉。虽然我们中也可能有人“五谷不分”,甚至也能借此找回年少的记忆,但我们现在是在读大学,我们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熟练的社交能力以及不平凡的眼光。
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要我们在“劳动教育课”中再来一次成长,我们完全可以寒暑假回家跟奔波在田地里的家人一起劳作。果真如此,我们既能体验劳动之艰辛、劳动成果得之不易,又能掌握更加熟稔、全面的劳动技能,更能帮家人分担、享受家人在一起之喜悦。须知,基于已知的信息,劳动教育课的简单初衷与它的严苛程度几乎成反比,传授技能的是学生,运营、监督、排课等工作也都是学生在负责,学生教学生,似乎只是让学生体会农民之不易,那么,意义究竟会有多大?
吊诡的是,它居然成了1万多名学生的必修课,且不分专业的学生都要参加。如果说,所学专业与之相关的学生,必须得往田地里跑,倒能够理解,毕竟袁隆平也需置身在田地里,但若专业与之无丝毫相关性的学生,也必须得花费大量时间待在农场里劳动,是不是就很奇怪?你学中文的天天泡图书馆,我学化学的天天在实验室里捣鼓实验,他学计算机的天天在计算机面前学习编程,诸如此类,就不是奋斗、不是劳动?所谓的“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显然只是一家之偏见,它有违教育因材施教之初衷,更不契合多元化时代,奋斗、劳动之多条路径,以及教育多元化的现实。
突然觉得,这更是一种悲哀。二十年前,就已经天天在教育“热爱劳动”、“劳动光荣”、“劳动是一种美德”,二十年后,依旧在传递类似“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的理念,只是形式上不再止于说,更要求做,但二十年间,如果学生依旧不知劳动为何物,是学生太笨还是教育不聪明?二十年后,沧海桑田,教育却依旧把劳动窄化成扫地、种田,是世界变化太快还是我们的孩子太单纯,以致于需要教育如此温柔以待?想想又笑了,如果当下的我们都是抱着这样“被教育”之心加入“大众创业”的浪潮,那也就只能“呵呵”了。
刘孙恒/文
来源:红网
作者:刘孙恒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