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将打造升级版。从关注初次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质量,从重视推荐毕业生转向关心学生成长,从就业部门向教学部门的简单反馈,转向协同育人。从2016年开始,要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和服务,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10月29日中国广播网)
依笔者之见,“未就业统计机制”其实早就存在,核心是对“未就业”怎样认定、怎样统计、怎样解决,是健全问题。如果就业率达到“90%”,难道未就业率就不是10%?如果建成了“未就业统计机制”,难道还要再建一个“已就业统计机制”不成?
再好大喜功,总不能否定一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只不过,是我们把精力和热情倾注到所谓好的方面上。一枚硬币,人们只认有币值的那一面,另一面是什么,多不去关心。被忽略的或不待见的也许是次要的少数,如果放任自流,它就可能因小失大,最终影响全局。
有些班子整体的坍塌,有些恶性事故的发生,有些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有些自然灾难的来临,人们未必不知道积少成多,溃于蚁穴。相反,一个战斗部队不论是打穿插,还是进攻战,精明的指挥员一定会安排“断后”或“殿后”。这个部署,就是时刻对“未毕业”的关注和应对,也是胜算的保证。
“未就业”毕业生,不只关乎学校的面子和专业的价值实现,更是一个家庭和家族的希望。他们也许不敢给家一个电话,也许春节回不了家。把他们的就业看多重,检验政府及官员的民生情怀。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之所以在扶贫工作上花的精力最多,提出了“弱鸟先飞”等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与方略,是因为他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快到年终了,众多总结会出现各种工作完成率的数据和百分比。如果我们是一种“集锦思维”,那就是花团锦簇。就像有人擅抓先进典型,既可吸引目光,又容易积聚资源,不计成本,也不愁收获和回报。按现代公共管理要求,这其实是一种懒政。
以民生为本,既要放眼全局,也要把目光盯住完成率背后的“未就业”。经济指标有哪些短板,群众工作撂下什么疙瘩,民生事项留下哪些尾巴,文明创建还有哪些遗憾。有了各类“未就业”的真诚认定,也许就是对各类“未就业”精准服务的开始。这种“下游工程”,会有人不感兴趣,却是“未就业”群体或项目之福,它们需要政府和官员多看一眼。
文/易国祥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