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七夕”的过度商业化值得反思

来源:红网 作者:于海新 编辑:易木 2016-08-10 00:11:14
时刻新闻
—分享—

  又是一年七夕,街道两边充斥着商场的促销活动,电商推出七夕特惠,玫瑰花价格一路飙升,爱情主题酒店一房难求,就连看似与七夕无关的小零食、饮料、水果也都想方设法贴上了“七夕”的标签……不少商家使出浑身解数,抢滩“浪漫经济”,就连单身人士也加入了“买买买”的大潮。朋友圈更是被各种“秀”刷爆,秀红包、秀礼物、秀美食、秀旅游,仿佛“情人节”变成了全民消费,男士们直呼越来越“玩不起”了。

  在这股消费热潮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大众情感诉求的回归,却也悲哀地看到了传统节日被过度商业化。且不论七夕是否能算得上情人节,单是这种逢节必买的全民消费热潮,笔者也着实不敢苟同。我们从中看不到传统文化对商业文化的渗透,反而过度的商业化冲淡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全民消费并不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捷径,那么在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上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值得反思。

  挖掘和保护节日文化载体。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传统节日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龙头,传统节日中的仪式性和信仰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春节有年夜饭、鞭炮、对联,清明节有扫墓、踏青,端午节有粽子、龙舟,中秋节有月饼、赏月,而七夕作为我国已确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大传统节日之一,被赋予了夫妻相爱、和睦生活的期许和寓意,却没有明确的载体。古人在“七夕”时有许多民俗活动。南北朝时就有所谓“七夕节”,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另外还有穿针乞巧、种生、葡萄藤架子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等民俗活动。但现在,七夕并没有形成传统节日的独特性,反而成了西方“情人节”的翻版。因此,需在挖掘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载体上下功夫,通过传媒给人们以正确的引导,这是其一。

  增加参与性和操作性是传承、发扬传统节日的最关键的一环。创新参与形式,增强民众参与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传统节日才能保有永久的生命力。在山西普救寺里,寻访《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在河南汝南县的红罗山书院,感受《梁祝》的缘起;“七夕都江堰,安澜夫妻桥”,素有“人间鹊桥”美誉的安澜索桥牵线搭桥,浪漫的千人手绢相亲盛会。这些活动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避免了年轻人的盲目跟风,让人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传统文化动起来,让民众参与进来,这是其二。

  节日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保护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愿明年的七夕可以少一些炒作,多一些文化氛围。

  文/于海新

来源:红网

作者:于海新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8/10/405593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