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车改革的痛点还需重新梳理

来源:红网 作者:王瑶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10-20 00:05:05
时刻新闻
—分享—

  目前,地方车改工作已进入完善制度体系、巩固车改成果的关键阶段。我国地区间不均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车改后,如何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各地目前有哪些新疑惑、哪些新探索?应当注意遵守哪些原则要求?近日,中央车改办给予了回复。(10月19日新华网)

  自中央2014年7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文件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公车改革已接近尾声。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使得普通公务出行逐渐社会化,这既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预期,规避了“公车私用”的情况,同时也大大缩减了政府机构的运行成本。因而,尽管外界对公车改革有过质疑,但车改所取得的成效却是有目共睹的。

  据中纪委网站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八月底,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39622起,其中,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问题最为突出。可见,公车改革虽已结束,但其落实情况却存在诸多问题。曾几何时,“公车私用”情况泛滥,民众对此深恶痛绝,但公车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割裂,挫伤了部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影响到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尽管中央车改办对各地车改中的部分问题给予了回复,然而,各地复杂的现实环境和人员配置,使得公车改革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对于车改问题,不少地方依然是“两眼黑”。

  虽然《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允许参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集中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然而,当前不少地方尚未对公务员发放交通补贴,主要原因在于,县区一级上,不少单位的人员复杂,既有公务员,又有不少事业编制人员。同在一个部门工作,同做一样的事情,但有人却享受不到交通补贴,这自然是问题。此外,对于一些特殊部门,如教育部门,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公车来处置学校的突发事件,取消日常公车配置,对那些交通不便的地区而言,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即便是部门领导,也只能坐在办公室里干着急。而“私车公用”之举也只是现行公车政策下的一种非常态,毕竟,公务员做的是公家的事,花的却是自己的钱,一两次尚可,若逼着“私车公用”成为常态,则意味公车改革是失败的。

  公车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公车改革并非要一竿子打死。回归到各地具体情况当中,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公车改革非但得不到人心,反而会使基层产生反感情绪,这对日常工作的开展有害而无益。当务之急,是要重新梳理一下公车改革的痛点,针对问题研究、解决问题,从而保障公车改革长效落实。

  文/王瑶

来源:红网

作者:王瑶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0/20/411213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