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结束,一名在深圳某公立学校读三年级的男生,把这学期新学的生字全部忘光。这名男生的家长多次诉说学校“减负”后的烦恼:学校不敢布置作业,老师害怕被投诉,在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指导意见》中指出,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其他年级把做作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等多种措施,初中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2小时。(10月27日《羊城晚报》)
学校严格按照减负要求布置作业,学生所学难以巩固,家长对此忧心忡忡。这不是个别现象,减负对孩子学习带来的影响,引发家长的焦虑,已经成为教育普遍问题。减负事与愿违,说明减负矫枉过正,面对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减负政策,在实地调研与多方论证基础上,对过去矫枉过正的举措加以修正,制定合乎实际的减负对策,让孩子既能从繁重课业负担重解放出来,又不至于影响孩子学业,从而消除家长的焦虑。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近几年减负的必要性与取得的一些成效。然而,在全面实施减负工作时,出现的偏差也十分明显。最直接的偏差,就是简单用一个具体标尺来限制作业量。比如低年级的零作业,其他年级作业时数要求,基本就是硬邦邦的一条线。这样一刀切的作业量时间控制红线,既忽视学生学情,也忽视了学校差异。不顾学情与学校差异,让一些学生课外吃不饱,让一些学生吃夹生饭,更让一些学生看天书。结果是学优生感到知识饥渴,中等生感到无所谓,学困生感到沮丧。
第二个偏差,就是将作业布置情况纳入学校与教师考核指标奖惩,标准的刚硬性让教师与学校都背上不少精神包袱。教师布置作业要想有理想效果,与教师对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学情把握至关重要,但是由于担心触碰硬性的时间限制,不得不减少作业量与降低难度,因为有些作业对于学困生来说,稍有一点难度,就可能消耗不少时间,超出时间那是大概率的事,为了不致因作业超标而影响考核业绩,就低不就高,就少不就多。学校同样担心学生的作业总量超时,影响学校评估考核,对教师的选择基本也是持肯定态度,有的干脆用不布置家庭作业来简单应对减负政令。学校与教师共同背上精神包袱,作业的布置不是注重不同层级学生与知识内容本身需要,而是关注是否违反减负政令,自然学生的知识巩固效果就会受到直接影响。
第三个偏差,就是硬性规定的一科一辅政策,让学生的课外学习缺少互相借鉴的机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学生当然不是课外资料越多越好,但硬性规定一种,则会让学生失去比较学习的机会,这样也就影响学习效果。
这些减负偏差,简要言之,就属于矫枉过正,为了减负而忽视作业对知识巩固作用,为了减负而忽视教学实际需求,为了减负而忽视学情。因为减负让一部分学生知识遗忘率太高,知识得不到深化巩固,自然家长会显得焦虑,毕竟孩子的学业成绩一直十分重要。
要纠正这些偏差,就必须将过于硬性的作业时量控制用弹性的时量控制取代,这样学校与教师就不会被时量过于束缚手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有数量与质量的作业,从而提升巩固效果。同时对教学辅导资料应该取消一科一辅要求,可以根据实情再选择,提供作业比较机会。而最重要的是作业布置多元化,根据学情允许学生选择作业,有选择,不搞一刀切,这样就会满足不同学生需求。通过这些举措,减负就不会走入极端。
文/刘和平
来源:红网
作者:刘和平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