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贫困户拒绝钱物”里蕴藏着拔穷根诉求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林旻煜 2017-01-09 00:04:18
时刻新闻
—分享—

  “贫困户里还真有不要钱、不要物的!”山西省岢岚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就碰上了这么一件“奇事”。县里扶贫工作会一开完,马晓明就与他帮扶的3家贫困户对接。第一次上门“认亲”,总不能空着手,临行前,他带了600元钱和3袋白面。可入户“认亲”却出了点意外——前两户都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到了刘顺喜家却被拒绝了:“吃救济,饿断气。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1月8日《人民日报》)

  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一位贫困户说出这样的话语,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自我尊重的体现。的确,我们从“贫困户拒绝钱物”里看到的是一位贫困户对尊严的看重。不过,你如果只是从中看出了贫困户的尊严,却也没有看到全面。“贫困户拒绝钱物”是对尊严的珍惜和看重,其实更是对彻底脱贫,彻底拔掉穷根的强烈期盼。

  扶贫济困是分为两种方式的。一种是给钱给物。一种是给项目给致富途径。固然,给钱给物是一种可以立竿见影的扶贫方式,也有很多贫困户愿意接受这种救助方式。可是与给致富途径相比,给钱给物显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给的大米、白面会吃完,给的衣服、鞋子会穿烂,这些钱物终究只能解除燃眉之急,总不能一辈子依靠救济。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说到救助困难群众,参与的单位,参与的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给钱给物,结果是让一些“懒惰的贫困户”形成了救助依赖,给少了不高兴,给多了还是嫌少。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尴尬的事件,一些贫困户会因为领取的钱物不如别人的多,而继续上访,让扶贫济困走上了一条没有终点的道路。去年救助,今年救助,明年还救助,一辈子都需要救助过日子。这让一些贫困户养成了懒惰的心理,依赖的心理。

  其实,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送鱼不如送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扶贫济困来说,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长远,而不是只活在“扶贫济困的当下”,给的钱再多都有花完的时候,给的东西再多都有吃完的时候,给的衣服再多都有穿烂的时候,花完了,吃完了,穿烂了之后怎么办?

  “贫困户拒绝钱物”,我们应该从中读出贫困户脱贫的致富诉求,这不仅是一种尊严的需求,更是彻底摆脱贫困,拔掉穷根的强烈愿望。国家已经制定了宏伟的扶贫蓝图,要求在一定期限内消除贫困现象。对于那些遭遇突发事故的家庭来说,救助制度需要实现“救急”,可以给钱给物。但是,对于不属于“救急”范围的贫困户,则需要考虑他们的终身脱贫问题。要让他们依靠勤劳汗水实现致富的梦想,要让他们依靠自己的付出能够有尊严地活着。这就需要送岗位,送项目,送科技,送理念,让“拒绝钱物的贫困户”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是无奈的领取救助资金。

  文/郭元鹏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1/09/418471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