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我们在谈论青年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夏熊飞 2017-03-25 00:02:58
时刻新闻
—分享—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有关青年的话题在当代中国从来不只是青年问题,作为一个概念的“青年”也不只是年龄意义上的界定,它与“老年”“中年”不同,青年本身就是一个带有现代意识的和政治意识的概念。

  青年意义的凸显首先依赖于变动剧烈的近代社会的降临,在古代中国,青年只是中年的前期阶段,谈不上什么特殊,反而社会的“慕老”之风更甚于对青年的重视。20世纪以来,青年成了一个现代性的概念,并被赋予了更对宏大而热烈的意象。

  自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后,在知识界,青年话语就和民族国家话语绑定在一起,它象征着未来与希望,而这恰恰是一种现代性意识。在现代性的观念里,启蒙与自由的政治内涵,以及进步的、持续的、不可逆转的线性时间观念被视为主流,不论是一个人的青春岁月,还是作为一个群体的青年,都与之保持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对塑造新人提出六点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些被提倡、弘扬的路线和思想都与过去的文化观念彻底撕裂,可以说,现代中国的青年是以一个决然的、自信的同时带有狂热情态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的。

  经过知识界和政界的相互作用,青年群体在短短三十年里,从“老大中国”里脱离出来,成了新时代的号手。在当代中国,“青年”在建国后被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上,作为政治接续序列上的第一顺位群体,年轻人的生活、思想和言论被赋予了更多政治色彩。这是对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倡的精神的延续,但也在那27年里夹在了更多本土性的、民族性的以及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特点。

  贯穿整个80年代,“青年”始终是被主流话语权所争夺的对象,政治上的改革派/保守派与知识界的新启蒙派别/保守派也在试图介入这场争夺。在文化界的“伤痕”时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早期伤痕小说中,大量出现了以青年姿态/身份来重述/反思“文革”的叙事。譬如,作为一部风格鲜明的“伤痕”写作,刘心武在《班主任》中提出的“青年向何处去”的问题,正是那一代人的集体心声。

  但是,“青年”内涵本身是复杂的,青年群体也是不能用一个统一概念来囊括的,尽管其被历史叙事者捏合成一个能内部自洽的概念。青年群体的热情、纯粹与理想化能在短期内动员更多力量、实现预订的目标,但因其容易走向激进、狂热而丧失理性,犯下幼稚病带来的后果。也正因为青年的这个内在矛盾,青年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往往是时代的冲锋者,也容易被各种话语的力量所利用、裹挟。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让人有了许多反思,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员,理性理解、踏实实践,才是回应时代之问的合理之道。

  文/黄帅

来源:红网

作者:黄帅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3/25/424837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