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榆林市发文称,将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工作管理,对全市参与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实行GPS定位管理。(6月30日《新京报》)
当前,扶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此阶段的扶贫工作困难多、任务重,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来不得任何急功近利,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的扶贫,特别是“挂名式”帮扶。榆林市出台新规,对全市驻村干部实行GPS定位管理——除了要使用手机APP签到外,还要求驻村干部上传工作日志;市、县两级通过数据平台,随时抽查签到情况和监控在岗情况,并定期予以通报。有了GPS定位,干部就会准时到扶贫点上班,也就不会开小差了。
有人认为,GPS定位管理扶贫干部是不是有点过了,还可能触及个人隐私。其实,工作时间进行签到,进行GPS定位,并不会侵犯隐私。干部上班时间在哪里,在做什么,怎么做,就应该公开透明,有什么隐私可言?
以前,有的地方干部扶贫喜欢做表面文章,不深入基层,只是挂个帮扶的名号。平时常常不在岗,也不做什么实事,更有甚者,只是逢年过节到贫苦户家中走一走,象征性地慰问慰问。现在,榆林市要求驻村干部每天上传工作日志,实时记录帮扶工作情况,上报工作状态,使日常工作有轨迹、有照片、有记录,试想,有了这样的要求,官员至少要动点脑筋,想想扶贫的办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不然,如果一点作为都没有,这日志怎么写,图片怎么发?
有人认为,GPS定位管理扶贫干部,这样的做法不够人性化,可能会消磨干部的积极性。但在我们国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一定的约束。如果没有严格的约束,就会有人钻空子。如果连那些扶贫干部上班时间在哪儿,都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连这些扶贫干部做了什么,我们都不知道,那还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吗?有了这种GPS定位管理,倒是可以真正提高扶贫干部的积极性,因为他们的“活动轨迹”组织上都能看得到。
对驻村干部实行GPS定位管理,是榆林市落实“精准扶贫”的新举措,可以防止扶贫干部下基层出现“走读式”和“挂名式”帮扶现象,GPS定位管理干部对精准扶贫和提高行政效能有积极意义,可以让扶贫干部真心真意、耐心耐力、细心细致地对待群众。扶贫干部只有不脱岗,真正地务实,真正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消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才能使精准扶贫真正取得实效。
文/胡建兵
来源:红网
作者:胡建兵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