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称北京多处公交站出现盲文路牌,方便盲人出行。7月31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些盲文站牌2015年已经设立,但使用的盲人较少,普及推广遇冷,同时还有部分路牌被共享单车包围无法靠近。(8月2日新华网)
平心而论,盲文公交站牌推广使用遇冷,在部分人看来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毕竟大多数盲人在家中都是被重点关心的对象,他们的活动范围相对比较固定,要么基本不怎么出门,要么就是家人陪护出行,哪怕一个人出门也只是在自己熟悉的路线往返,真正需要使用盲文公交站牌的盲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或许有人会想,既然盲人使用时间不多,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安置盲文公交站牌是否有些浪费?实则不然。盲人使用较少,不代表盲人不需要,他们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是内心却十分“敞亮”,他们同样渴望得到社会平等对待,享受与视力正常人员一样的权利。因而,设立盲文公交站牌十分必要,不仅释放了城市对盲人关怀的满满诚意,更体现了城市的文明进步,彰显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然而,在报道中,个别城市却出现了一些“关怀失温”问题,有的盲文公交站牌被共享单车包围、盲道被堵塞,有的盲文公交站牌成了小广告粘贴处等等。或许,制造这些问题的“始作俑者”们并没有感觉到有何不可,在他们内心,对盲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导致他们往往忽视盲人对公平、尊重、关怀的需求与渴望。
当然,在我们谴责停放共享单车和张贴小广告之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缺失之过。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多点责任感,安排人员定期检查盲人公交站牌,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处置解决,又何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可见,有关部门对工作还仅是满足于“干了”,至于“干得好不好”“有没有成效”却无人操心。
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为“作怪”和监管“失明”,加上盲人家庭及自身原因等,才让盲文公交站牌推广使用进入“盲人使用少——站牌被占用——盲人没法用——站牌没人用”的“恶性循环”。
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好盲文站牌的作用,方便盲人出行,还需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城市关怀温度。一来要政府职能部门多花点心思,为盲人出行提供更多人性化帮助,如报道中专家所言,可以在站牌处添加语音播报、在路边设立盲文路标等;二来,需要每名“正常人”更有“正常心”,摒弃“优越感”,用平等与尊重来对待盲人,不给他们出行设堵、添乱;三来也需要盲人能够在家人的帮助下,逐渐走出相对“狭隘”的生活圈子,充分享受阳光下的个人权益,感受社会文明进步。
文/陆仁忠
来源:红网
作者:陆仁忠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