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年考公是人才随市场流动的规律使然

来源:红网 作者:汪东旭 编辑:王俞 2017-11-06 00:03:11
时刻新闻
—分享—

  当下,国考报名正在进行。无一例外,每一年的国考都能拨动社会舆论敏感的心弦。要么动辄解读国考的冷与热、要么探寻国考背后的社会就业倾向。而最能“撩”中舆论关切点的,莫过于青年学子该不该考公务员、青年学子的职业取向等老生常谈又不得不谈的话题。

  青年考公之所以能诱发舆论热议,讨论可以常谈常新,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它切中了青年的就业问题。每年数百万大学生毕业,大学生的职业流向不仅父母关注、学校关注,整个社会也时刻睁大了眼睛。另一方面,是公务员本身带来的“职业光环”。在薪酬待遇上,公务员或许并不拔尖,但是社保、医疗、稳定性等福利上,公务员系统一直都做得比较好。再加上传统心理影响,尤其是老一辈“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青年考公总能俘获大众关注。

  在一些观点之中,青年考公,一方面意味着优秀人才纷纷涌入体制内,是人才浪费,会导致社会创造力、创新力不足,不利于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一些青年考公动机不纯,抱着所谓“特权和地位”的陈旧观念盲目效仿,与全面从严治党、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与趋势背道相驰。

  上述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冷静分析,却又不失片面。一方面,每年公务员招录人数都是在既定编制内进行,比如今年国考招录2.8万人,言下之意,即使数十万人参考,最终录取的也就2.8万人,剩下的人最终依然会在市场活动中追寻自身的位置,谈何优秀人才纷纷涌入体制内?人才优秀与否,不是一次考试可以定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舞台,单以一次国考定优劣无疑以偏概全。与之相对的,打造一个高效率的服务型公职队伍、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应对新经济模式层出不穷的制度、监管、引导、服务等新课题新挑战,体制内也需要各类优秀人才。激扬市场活力需要人才,政府更好履职尽责也需要人才,二者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

  另一方面,所谓青年考公动机不纯,笔者认为有些过虑。十八大以来,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已经辐射到社会各方面,蔚然成风的八项规定、既清又亲的政商关系、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使得青年学子更加认可公务员这项职业,更加懂得在党纪国法的底线和红线内积极履职、干事担当。他们满怀热情、心存奉献,无论是改革创新的前沿,还是服务公众的基层,无论是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督查,还是扶贫助贫攻坚,他们都竭力发挥着青年的热忱与才智,努力践行着为民服务的理念。不可否认,一些青年学子或许还抱着进入体制好办事、讲排场、有特权等错误思想,但更多的青年学子则是抱着一份职业即是一份担当、一个岗位即是一个奉献的思想。

  从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一则,青年考公大多是求增加一份职业选择。毕竟,参加企业招聘是一次职业机会,花100块报名费参加国考也是一次机会。而后者的机会更公平、更得到了认可与信任。仅看报名人数去推测所谓“报考热”是极不理性的,因为在数量庞大的报考人数中,仅有很小部分人是坚定不移备考的,大部分仅仅是“打酱油”。二则,从报考的学校结构来看,以二本、三本为主力。为何?因为在校园求职者,企业为节省招聘成本,大多有学历崇拜、名校情结,使得二三本学生缺乏一些起码的入围资格,输在起跑线上。而国考却没有这样的基准线,本科文凭即可报考90%以上的岗位。三是在区域分布上,则是经济发达地区较热、偏远落后地区较冷。其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无非是待遇、基础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影响,这也反驳了青年考公动机不纯的观点,支持了青年考公是为个性职业选择这一判断。

  归根结底,在公平、开放的市场经济中,青年大学生也是资源的一种。青年学生的职业选择,仅仅是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自由流动而已。青年学子有选择风云激荡的市场博弈的权利,也有选择平淡安稳的公务员岗位的自由。这些都只是青年学子个性的职业选择罢了,都是每个人站在各自角度做出的最契合当下实际的选择。不必过度解读青年学子的职业选择,也不要把社会缺乏活力动力创造力的“黑锅”扣在他们头上。尊重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由流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秉持的宽容态度与客观立场。

  文/汪东旭

来源:红网

作者:汪东旭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1/06/446572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