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市水利局、滨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在3月22日开展第二届“限水体验日”活动,届时,“市主城区范围内的3家供水公司对其供水范围内用水用户实施停水。”共计11个小时。对于这样的做法,一些市民表示,理解这种创新体验,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11个小时的停水时间太长,会给市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3月21日《北京青年报》)
说是“限水体验”,实则是停水或缺水体验,出于唤起公众保护水资源意识的考虑,一年中拿出11个小时搞搞活动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再好的初衷也不能越界作为,停水与节水之间的距离也太过遥远。
这次活动的创意,很可能借鉴了著名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倡议,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晚间“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可能受到了“世界无车日”的启发,希望公众能够关心环境、低碳出行。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以暂时的不便促进思考和改变,然而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后两者都是名人或公益组织倡议、民众自发参与的公益活动,滨州的“限水体验”却是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强制性的措施,即无论你是否愿意,都不得不参与。
如果说“地球一小时”是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一小时,是地球人反思的一小时,那么滨州的活动则可能是当地居民提前囤水的11小时,也可能是很多人反感的11小时。从程序上来说,当地做法值得商榷,交了水费就该保证供水,相当于一份隐形契约,有什么权力为了教育公众而单方面主动停水?宝贵的岂止是水资源,供电、供气部门也学习效仿?如果11个小时作用不明显,停水时间继续延长?
某种程度上说,“不便”是必要的,只有不便才能带来变,然而这种不便应当是自我选择,而非强制要求。这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很可能因带来了不便怨气满腹,进而抵消掉应有的效果。更何况,市民知道这是为了宣传“节约水资源”而主动停水,到点就会恢复供水,本质上与水资源紧张而不得不限水并非一回事,所以最终的效果也十分有限。
爱护环境也好,节约水资源也罢,除了法律约束,主要靠公众的公益心,有了这份心才能主动参与、积极践行,从而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和谐。反观滨州“停水没商量”的做法,极可能好心办坏事,应当引起广泛的思考。
文/宋鹏伟
来源:红网
作者:宋鹏伟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