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软件防孩子沉迷只是“补药”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田德政 2018-04-14 00:03:57
时刻新闻
—分享—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网游的发展带来育儿新难题。浙江大学研究人员近日研发出一种新软件iCare,该软件可通过手势操作识别使用者是成人还是儿童,从而帮助解决智能手机时代“熊孩子”沉迷手机的难题。(4月13日《新京报》)

  如果能通过软件根治“熊孩子”的“沉迷病”,iCare的开发和推广也的确有益。不过倘若“药到无法病除”,昔日之药,也可能成今日之毒。说到底,沉迷的病根并不在于手机,用手机软件治手机病,还需来一点“处方药”。

  未成年人喜欢手机,源于手机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发散其想象力的虚拟空间,这从本质上看是不坏的。而时下的社会,之所以出现未成年人疯狂打赏主播、荒废学业工作、模仿游戏暴力等恶性现象,根子上在于学网用网的教育不到位,而这一点也并不局限于未成年人,成年人沉迷手机的现象也很严峻。

  换一句话来说,推出防沉迷的手机软件,以不确定的软件识别方式,限制儿童的游戏行为,并不能从根源上纠治沉迷心理。哪怕是扔掉孩子的手机,他们的精力也未必能集中在家长所关注的学习、锻炼、生活等方面。甚至,进一步来说,在成年人沉迷手机现象突出的情况下,限制未成年人,未免显得“不公平”,孩子们也未必能理解。

  可以相信,为了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家长们也想了不少办法,没收手机、更换密码、关闭WIFI直至送医治疗等等。且不论实效如何,过于强制性的手段难免会对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用软件判断是否是未成年人,基于的是不是一种“未成人人玩手机就是有错”的论调?

  孩子沉迷手机并不是一种病,它仅仅是一种需要引导的现象。而我们需要的不是掐断孩子与虚拟直接的联系,而是架起孩子与现实直接沟通的桥梁,发挥出正能量的一面。可以看到《神奇宝贝Go》让不少宅男走出房子,《王者荣耀》让同学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绝地求生》让军事化训练成为一种时尚,这都是手机带来的有益的一面。

  与其开发技术判断用户是否是孩子,不如深入地判断用户的手机使用习惯,思考爱好兴趣,进而有针对性更好的教育方案,让孩子们通过手机找到现实的感受。人工智能的技术也不能停留在判断问题,还得向解决问题延伸。

  文/严奇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4/14/460277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