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别人家的孩子减负去吧,我们还要考清华。”面对学生减负问题,有一部分家长似乎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近日媒体发现的一件“怪事”,更是印证了家长这一群体也是阻拦学生减负的一块顽石。
据5月14日《半月谈》报道,江苏一家公办学校的家长们要求老师给孩子补课,由家长委员会找场地、看场地,并组织收费,然后将补课费“捐赠”给老师个人。被举报发现后,当老师和学校面临处罚,家长们情绪激动地表示:“你们敢动老师,我们就去上访!”对此,当地相关主管部门束手无策。
家长主动为学生施压给其报课外辅导班,我想原因不外乎有大两点。其一,仍存在一些无视减负条令的学校或教师,在校外偷偷开设辅导班,破坏了教育系统的秩序。由于一些私立学校似乎能够不听从教育部门的减负政策,明目张胆地照旧实施他们的教育模式,公立学校的学生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因而不放弃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出现这种情况,教育部门应严厉监督和打击校外补课行为,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要落实好“学生减负”。其次要疏导和扭转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在学业以外也要重视孩子的精神成长。
其二,也就是针对《半月谈》中所提到的,面对学生减负问题,家长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如今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学业竞争压得孩子和家长都缓不过起气来,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所好的学校,有出息的将来。同时家长们也担心,“减负”是否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医科大学校长何延政认为,“减负”减掉的应该是过于繁重的课外负担,而不是减少对学习的投入、对能力的培养,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减少在校学习时间、降低学业水平要求。这就要求国家在处理学生减负问题上做到高质量地“减”。
江苏省的这一案例虽然极端,却仍能明确反映出一个事实:真正要求课外辅导的往往是家长。但是说到底,家长不支持给孩子减负是来源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份爱,可是孩子们能否接受得了这份沉重的爱?因此,提高实施减负的现实有效性,打消家长们的担忧与困惑才是重中之重。
文/沈怡霓
来源:红网
作者:沈怡霓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