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娘”为讽,彰显着男性话语霸权

来源:红网 作者:陈璇 编辑:田德政 2018-10-01 00:05:16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期在网络爆红的“娘炮”二字引起争论。起因是,家长们陪孩子收看了一档CCTV的节目“开学第一课”。节目上出现了一些偶像男明星,而这些男明星的气质形象因为不太符合部分家长的审美而被批“娘炮”。

  当有人把娘炮这个词,煞有介事地搬出来的时候,无论出于何意,必然就预设了一个前提,女不如男。否则为什么要以“娘”字来骂男,而不用“爹”字去骂女。

  在我们的语言习惯里,夸赞女人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女汉子”,如果你把这句话反过来说一个男人,你比女人更女人,那绝大多数人会觉得实为骂人。而这种长期以来的默认设定本身,就是最有毒最有害的,任何用性别字眼作评价语的,都是旧传统的遗毒。一句“娘炮”,骂的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更是在贬低整个女性群体。而那句“少年娘则中国娘”更是骇人听闻。

  这次整个事件的爆发,本质上来看不只是批判者与诸如娘炮类的矛盾,而是传统保守的男性本位话语权和正在崛起的女性市场权利之间不可避免的较量。

  “娘炮”一词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歧视意味的词语,将女性性别贬义形容词化去形容一个男性,这无疑是一种性别歧视,彰显着男性的话语霸权。那些情绪激动、义愤填膺的家长们充斥着性别刻板印象,认为那些拥有“女性气质”的“小鲜肉”们肯定会带坏自己的孩子。似乎,他们对一个人价值的判断并不是学识才华和道德品质,而是外在形象,这样的教育方式似乎有失偏颇。这种价值判断出现的原因除了对传统价值被打破的恐惧,还有要为子女树立“性别榜样”的“责任压力”,因为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往往想让儿子成为像自己一样的男人,甚至更加“男人”,由此可以永远地在两性之间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娘炮化”的恐慌还延伸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钢铁直男”,这一执着于男性气质的群体很擅长给群体之外的人贴标签,类似于“娘娘腔”“娘炮”,并带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异族化”。有学者提出过相似理论:男性之间的羁绊感,是通过对女性和女性化的男性的排除而建立的。而当女性受难或在社会中受到欺压时,往往是那些所谓的“娘炮”勇敢地站出来为女性发声。我认为,一个自由人,有权利去变成他想要成为的任何样子,不应以外形气质如何被谁简单评判。“娘炮”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思考“娘炮之风”的实质。也许它并不是一个社会现象,因为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几个“娘炮”朋友,我们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电视、网络媒体等,“娘炮”其实是一种媒介现象。媒介所传递给我们的讯息必须要有与之属性相配的人物设定,才能更好地引领受众们的注意力。因此当我们在接收到媒介信息时,不能简单地妄下评论,否则只能做文化工业社会下流水线上的乌合之众。

  所以“娘炮”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是一种媒介的传递方式,盛行于追求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没必要为此杞人忧天。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对教育的思考,以及我们成年人对一事件全面的思考能力。父母为孩子势力榜样,一味地讽刺批判实在有辱斯文。少一点偏见和歧视,多一些包容和自由精神也许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文/陈璇(西安工业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陈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0/01/474217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