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也说爱因斯坦日记

来源:红网 作者:石飞 编辑:田德政 2018-12-10 23:08:17
时刻新闻
—分享—

  前些时,中华网援引海外网报道:爱因斯坦于1922年至1923年间写下的一本亚洲旅行日记近期被出版成书。令人惊讶的是,爱因斯坦在这本日记中表现出了对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的“歧视态度”,有“种族主义倾向”。

  爱因斯坦在日记里到底写了什么,让相关人士大动肝火,恼羞成怒,对这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奖、被世界被公认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不惜扣上“种族主义倾向”的大帽子?

  报道介绍,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吃东西时不坐在长凳上,而是像欧洲人刚在丛林中方便完毕时一样蹲在地上。”“一切安静又拘谨。甚至连孩子们都无精打采,看上去很迟钝。”

  爱因斯坦在其比喻上,固然有失妥当,不该以“吃东西”(实指吃饭)与“方便”相提并论。但是,爱因斯坦写的却是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

  莫说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是在国民政府被推翻以后的很多年内,中国人(主要是北方)依然习惯蹲着吃饭,即使家里有板凳也不坐,宁愿蹲在板凳上吃。我是徐州人,家乡的风俗习惯就是如此。1950年中期,我已经上小学了。那时候,村里不少人还是喜欢蹲着吃饭。有的人手端稀饭碗串门子,不管走到哪家,总喜欢朝地下一蹲。平时,邻里乡亲路过家门口,招呼语、客气话也是这样,不是让人到家里坐一会,而是说“来家蹲一会”。直到现在,有些家乡人还是乐意蹲着吃饭,蹲着拉呱。

  爱因斯坦说“中国人吃东西时不坐在长凳上”,就是实话实说,与“歧视”根本不搭界。好像非得夸赞中国伟大优秀、文明礼仪之邦不可,否则就是“歧视”,这未免有点滑稽。

  爱因斯坦说,中国人“一切安静又拘谨。甚至连孩子们都无精打采,看上去很迟钝。”这也与“歧视”扯不上边,也是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现状。常年为揭不开锅发愁,饥寒交迫,逃荒要饭成常态,肚子一天到晚饿得咕咕叫。如此窘迫难耐,哪里还有“精”和“采”?被饿魔纠缠不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如何不“迟钝”?

  爱因斯坦的日记中还提到中国人的“子嗣繁盛”及“繁衍力”,并称“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了其他种族,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仅这一想法本身就令人感到难以言喻的沮丧。”

  爱因斯坦写的是90多年前的情况。那个时代,贫民家庭,尤其是农村穷人,几乎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穷人孩子多,洼地蛙子多”,这是家乡妇孺皆知的俗话。这话也是中国人“子嗣繁盛”及“繁衍力”强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文革时代。究其原因,与文化落后不无关系。记得有位当代著名作家在文章中说过,农村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活动,一到晚上吃完饭就早早地上床干繁衍子嗣的事情。繁衍如何不迅猛?

  中国人口惊人的出生率,举世公认。新中国成立时,1949年中国大陆人口为5.41亿,1978年增至8.52亿。除1959年至1961年三年灾害时期出生率下降,人口锐减,中国人口一直高速增长。爱因斯坦的“‘子嗣繁盛’说”,毫不夸张,更无“不敬”。爱因斯坦想到,倘若“子嗣繁盛”的中国人取代了其他种族,自然就会产生“难以言喻的沮丧”,这也不难理解。

  对于“子嗣繁盛”的问题,我国政府也是相当重视的,因此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且写入了宪法;及至2016年1月1日起,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如此涉及国计民生的严重问题,爱因斯坦在1922年至1923年间就尖锐地指出来了,我们不仅不感激人家,反而怼其耿耿于怀,“死后妄议”,横加罪名,似乎人家就是西方敌对势力的代言人。

  鲁迅先生批评国人毛病或曰劣根性的言论很多,譬如:“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鲁迅全集1》P240)“不过我们中国人实在有一点小毛病,就是不大爱听别国的好处……”(《鲁迅全集4》P424)按照神经过敏征患者的逻辑,那鲁迅岂不是更歧视中国人了,更有“种族主义倾向”了?

  对于此类愚昧无知可笑可悲的神经过敏征患者,真的叫人不可理喻和不可不可思议,有说没说矣!

  文/石飞

来源:红网

作者:石飞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2/10/479118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