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厕所改造,群众拆掉了使用多年的旱厕,用上了更加干净卫生的冲水式厕所,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村民很欢迎。然而最近有些地方的村民反映,他们那儿花大力气改造的厕所却用不了。花了钱,费了劲,最后却闲置无用,村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新形式主义。(1月24日 央视新闻客户端)
从相关报道来看,各地改厕情况良莠不齐,呈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有的是质量问题,一座水厕除了化粪池,还需要安装蹲便器、冲水桶和排气管等,一般政府提供材料村民自己挖坑安装,产品质量差、技术上的不过关导致厕所无法正常使用。有的受气候影响,气温低使改造后的厕所容易结冰,每次如厕还得烧热水造成生活上的不便。有的因没有地下污水管道,化粪池短时间就得清理,甚至一个月抽一次厕所,花费比村民一个人的养老金还多。诸多的环节和问题让卫生的水厕成了花架子,好政策没有落实好,可不就是“形式主义”。
落实好改厕政策,要严把质量关,不仅要保产品质量也要抓安装技术。对政府采购的化粪池、蹲便器、冲水桶和排气管这些硬件一定要保证质量。与此同时,要派有资质的技术人员专门指导安装,或者采用市场化机制承包给设备销售公司安装,不能当 “甩手掌柜”,放任让村民自己负责安装。避免因安装不规范,导致改厕设备出现问题,更不能让厕所无法使用。
落实好改厕政策,要严把验收关,既要切断利益链条又要规范验收程序。诚如报道中所提到的那样,中标价格是1400元一套,但真实成交价格一套不到600元,这样的阴阳合同下的利益链条不切断,这样的设备怎么能保障质量?更有甚者,化粪池质量低劣、没有一家安装蹲便器,这样明显不达标的改造怎么通过了验收? 签字即安好,填表即合格,这样的过场必须杜绝。改厕验收工作必须具体到每户每人、具体到每座厕所、具体到每个环节,层层把关、严肃追责。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一轮“厕所革命”无疑离生态宜居的标准更近了一步。再不能让“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四边围”的“土茅房”拖了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后腿。我们的相关部门,一定要当好改厕政策的决策者、执行者、监管者,掌握好因地制宜的一般规律,逐步推进农村和乡镇的污水管网对接,破解改厕质量和技术难题,真正让好政策在农村落实落地,切不可沦为新的形式主义。
文/孟伟
来源:红网
作者:孟伟
编辑:张瑜 实习生 陈佩玲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