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让扶贫过度“留痕”成基层工作“裂痕”

来源:红网 作者:曹瑞晓 编辑:田德政 2019-01-31 16:13:04
时刻新闻
—分享—

  正值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各地精准扶贫热情高涨。但一些基层干部向半月谈记者反映,不少地方在扶贫过程中过度留痕,信奉“搞工作不如搞材料,留足迹不如留痕迹”,材料痕迹历历在目,扶贫工作松松垮垮。(1月31日《半月谈》)

  脱贫攻坚工作中,为了更好的监督检查基层开展工作的情况,要求各级在开展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做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确保所有工作都要留痕,内容从文字到图片,再到录音、录像,以此促进扶贫人员履职尽责,发挥项目、资金、人员的最大效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让扶贫工作成了“过度留痕”,只唯“痕”不重“绩”,甚至冒出用留痕代替扶贫的“走形变味”现象。

  “痕迹管理”本是一种绩效考核手段,“痕迹管理”的兴起一方面弥补了过去党政机关绩效考核相对虚化的不足,使考核内容更加具象,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扶贫考核过程中过于注重“痕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形式主义”。精准扶贫成了简单地拍照留念,工作总结表格满天飞,扶贫“留痕”成了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裂痕”。

  所有的扶贫“留痕”都是服务于考核,这确实是考察扶贫干部履职的可行办法。但是现实中,一些扶贫工作存在的凡事以“痕迹”论英雄,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让“痕迹管理”流于形式主义。

  “过度留痕”就是让工作停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看起来很有干劲,也很有气氛,更是让人觉得会干出一番工作来,但是工作只停留在这样的表面上,实际上就是一种消极应付,急功近利的态度。凡事以“痕迹”论英雄,从本质上说,就是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工作干得好不好,全靠材料汇总表;工作方式新不新,全看写手精不精,面对不同部门的不同要求以及隔三差五的检查考核,“过度留痕”的确成了一些基层工作者工作中不可承受之重,从而导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打造政绩“亮点”,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形式主义的“空架子”上,而忽视了给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实绩。

  没有落实的动作,流程做得再完善,样子做得再漂亮,也仅仅是一种“呈现与展示”,于推动实际工作毫无助益。扶贫工作不能“过度留痕”,扶贫成效不应只看白纸上的“黑字”,闭门造“痕”的工作方式要不得。材料数据堆积如山,成效怎么样却视而不见,为民服务不是“演戏”,容不得半点虚假,掺不得半点水分,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干部,必将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过度留痕”不等于扶贫工作落地,更不等于扶贫工作有了实效。工作落实要实实在在,绝不能“走个过场”,工作做深做细,由考核痕迹变为考察干部“足迹”“实绩”,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实到群众心坎上,民意才能留下的最好的“痕迹”。

  文/曹瑞晓

来源:红网

作者:曹瑞晓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31/482090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