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近日,不少地方也迎来了新领导。2月15日上午,绵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选举元方为绵阳市市长;2月16日,《海南日报》公示拟任干部人选情况,三亚市海棠区委书记刘冲拟提名为儋州市副市长人选;2月18日上午,西安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选举李明远为西安市人民政府市长。一些媒体在报道这些消息的时候,总是拿履新官员的年龄和学历说事儿,以吸引网友眼球。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
元方被选举为绵阳市市长时,一些媒体冠以“四川最年轻市长”进行报道;刘冲拟提名为儋州市副市长人选时,一些媒体又将“清华本硕博连读‘80后’”赫然写在标题中;李明远被选举为西安市人民政府市长时,一些媒体突出其“清华学霸”的身份。虽然,媒体报道的都是事实,但是,媒体真的有必要老是在官员学历和年龄上做文章吗?再说,一个领导干部履新,除了学历和年龄之外,就没有其他值得报道的新闻点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是没有更具新闻价值的点可供报道,而是媒体记者懒惰,不愿意花心思去深入采访和收集资料。
通常而言,干部任免公示类的消息,主要涉及“三龄两历”,除此之外,并无太多干货。因此,媒体记者报道此类新闻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三龄两历”上挖掘新闻,制造话题。久而久之,这样的报道文风成为“套路”,所以,类似的消息就层出不穷。但究其根本,还是媒体记者没有在寻找新闻价值上下功夫。
另外,媒体喜欢突出领导干部的学历和年龄,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这些年,在干部任免上不断爆出学历造假、年龄造假的新闻,因此,报道只要聚焦在这两个方面,就一定具有话题性,也有热点,于是,某些媒体为了点击率和关注度,便一味迎合民众;二是,一些媒体刻意突出领导干部学历和年龄,其实是借助宣传报道拍新任领导干部的马屁,美化他们在民众心中的形象,说到底也是一种迎合。
一个媒体或者记者,若撰写新闻报道,总是在考虑迎合民众和领导,怎么可能做出有价值的新闻呢?这样的报道套路一旦被民众认清,试问媒体还将如何立足?换言之,新闻报道还是要回归到新闻价值的正途上,才是媒体发展的根本之策。
更令人担忧的是,媒体这种报道文风还容易引起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当民众看到媒体报道的新闻中,履新的官员都是高学历或者年轻人的时候,会给他们留下组织选拔用人“唯年龄”“唯学历”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将官员学历和年龄作为新闻点进行报道,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极有可能让涉事的官员陷入不必要的舆论质疑中,从而影响正常的组织选拔用人工作。
因此,笔者认为,媒体在报道官员履新消息时,不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官员的实力上,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去收集报道素材,撰写深入的采访稿件,向民众更加立体地展示履新官员的相关信息。只有这样,媒体的报道才能更加全面客观,也才能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
文/沈道远
来源:红网
作者:沈道远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