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6月23日 新华社)
农村既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社会治理中的薄弱环节。放眼望去,乡村虽然面积大、人口众多,但老弱病残、留守儿童人数众多,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比较多。仔细检视一下农村的干部队伍情况就会发现,农村干部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文化程度为小学的村干部也屡见不鲜。加之,在治理能力和管理制度上也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凡此种种,都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民生福祉的兑现。因此,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筑牢基础,才能不断取得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村经济看似不起眼,但乡村经济的“一举一动”、价格波动都会直接影响一个地方乃至全社会某项物品价格的起伏跌宕,一斤米、一筐菜、一桶油、一袋盐等等,这些与人们天天打交道的生活“必选项”,绝大多数来自于乡村。一些常见的例子:倘若乡村水稻倒秧了、玉米低产了、大蒜绝收了,那么,一个地方的相关的物价就会出现明显的波动,原来只需一元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可能要花上几元钱甚至更多才能买到,这将直接影响群众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所以,加强乡村治理不仅关系一个地方,而且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参数。
另外,基层队伍、基层干部在发挥乡村治理过程中,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和难题。尤其是近年来,大量惠农资金、民生项目的不断涌入,给农民带来极大实惠的同时,也给乡村治理出了一道难题。纵观一些惠民资金被窃取,诸多民生福利蛋糕被啃噬的典型案例,我们既可以窥见一些干部在严格约束自我,守好纪律底线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又可以洞悉基层治理在制度管控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瑕疵。所以,加强基层乡村治理,迫在眉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基层的乡村和党组织堡垒,看似是不起眼的小单元、小细胞,但国家的肌体正是由这些一个又一个“小村庄”“小组织”构成的,倘若都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那么,国家肌体绝对谈不上健康。同样,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稳步前进,正是由这些“小单元”的不断巩固、不断前进而形成的。可以说,没有乡村文明,我们的社会文明就无法保障;没有乡村振兴,就很难言社会振兴,要用乡村治理的规范化,促进社会发展的秩序化,要以务实措施奏响乡村发展、社会进步的“交响乐”,是各级组织和每个干部的应尽职责,须臾松懈不得、马虎不得。
文/夏季伟
来源:红网
作者:夏季伟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