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和其他人家一样,有着很深厚的读书情节。
我爷爷出生在建国前,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私塾,直到新中国成立,乡里办了识字班、扫盲班,我爷爷才有机会识字、读书、看报。听爷爷说,那个时候,他们都是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认字。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几乎没有缺席不来的,来晚了,不一定有座位。认识的字多了,赶集的时候,爷爷也会到小书摊看看,瞅上两眼,解解馋,然后把书里的内容记住,回家后讲给奶奶听。我印象里,我们家的春联,都是爷爷写的,里面有爷爷的自豪和得意。爷爷常说,感谢共产党,让他识文断字,知道了很多古代的事情、国外的事情,视野更开阔了,活得更明白了。不过,他有一个遗憾,就是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学,更没有上过大学。
我的爸爸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也很爱读书,外语尤其好。可惜,我爸读初中的时候,乡里还没有实行“大包干”。我的爸爸有两个弟弟,全家五口人,全靠爷爷奶奶“挣工分”,爷爷奶奶早年营养不良,身体也不好,很是辛苦。无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爸爸只得放弃学业,回家下地干活挣工分,把上大学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我的两个叔叔身上。幸运的是,后来,我的两个叔叔都考上了大学,成了城里人,一个当了老师,一个去了国企,实现了“书包翻身”,成了村里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在我的两个叔叔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虽然我爸上学少,但是我爸爱读书啊,从我叔叔用过的语文、历史课本,到我的大学教材,从《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到《读者》《青年文摘》等等,除了比较专业的理工科,我爸无不涉猎。近几年,还常常让我推荐几本书给他看看。我爸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不看书,要得帕金森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爸的大学梦没有圆满,但是他基本实现了“读书自由”。
我是个80后,80年代正是“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的时候,得益于家庭条件的改善,我一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无忧无虑地从幼儿园读到了大学,畅快地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里遨游,吮吸着知识的乳汁。当我第一次走进大学图书馆时,从小县城来的我,愣在那里,心里想,这么多书,可能这辈子,我都看不完了。我也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大学四年,我大部分时间花在图书馆里,自由而随意的阅读,各种各样的知识在我的大脑里碰撞,发生化学反应,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一种知识“上头”的感觉。也是通过阅读,我对党史、新中国史有了更深的体会,对党的纲领、理论、政策、主张有了更强烈的拥护,在大学期间,我顺利入党了。
大学毕业,当家里人以为我“书包翻身”,必将留在大城市打拼的时候,作为一名党员,我考取了选调生,又回到了社区,回到了乡镇。我认为,读书梦与家国梦紧密相连,读书可以改变个人命运,个人应该奉献国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有大量的工作在基层,必须夯实基层基础。我愿意成为乡镇社区的一块砖,为共和国大厦的稳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戚小强
来源:红网
作者:戚小强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