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暑假时间”秒变“第三学期”,家长们也该自省了

来源:红网 作者:​安星予 编辑:田德政 2019-08-13 15:58:23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在舆论呼吁中,国家层面三令五申为中小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整治校外培训市场,还孩子们一个可以“荡起双桨”的童年。然而,2019年暑期已经过半,属于暑假的童趣,似乎离“00后”甚至“10后”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假日里的课外班、兴趣班和网课打卡……两个月的暑期正变成孩子们的“第三学期”。(8月13日 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随着“减负令”在各地的大力推行,以往中小学生繁重的校园课业负担及心理负担确有明显减轻。然而,面对着升学的重压和激烈的“择校”竞争,“中国式家长”的“起跑线焦虑”仍被放至最大,这就导致了在校园内令行禁止的“减负措施”一旦走出校门,便处于“真空失灵”的状态。尤其在暑假期间,校门外层出不穷的课外班、辅导班、兴趣班如“井喷式”爆发,本应是尽享“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童趣时光,却被孩子们“展不开的眉头,捱不完的更漏”所占据代替,在课外培训班的“助力”下,两个月的暑期,正逐步成为孩子们“身不由己”“无法拒绝”的“第三学期”。

前面“课外拓展”的暗香疏影还未随风而逝,这厢“网课打卡”的大热势头又席卷而来。在是否给孩子报课外补习班、兴趣班的“这件小事”上,家长们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步调一致,基调整齐”,且更多的家长是怀揣着“别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也绝不能落后”的想法,“大义凛然”的将自家“少年郎”送入了“知识的海洋”。据报道称,更有甚者在暑期60天的时间内,给孩子报名的课外班高达7个,也可谓是不遗余力的“用心良苦”了。

然而,虽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这与教育部门大力倡导的“减负精神”相悖的“课外班”真的能为孩子架起一座“通天桥”吗?据2018年对孩子参加培训班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33%的家长希望借培训班提高孩子成绩,升入更好的学校;另有31%的家长,希望增加孩子特长,提高竞争力。由此可见,家长之所以为孩子报班,是否真的能“学有裨益”“学以致用”并不是首要的考量条件,借此填补家长自身担心孩子“掉队”的“起跑线恐慌”才是关键所在。“家长有期盼、市场有前景”,由此一来,动辄高达几千元甚至是上万元的培训班费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价收费、孩子抗拒、家长吃力。如今,“第三学期”的隐形弊端正在逐渐浮现于大众面前。诚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根据孩子们的特长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培养,不失为一条引导孩子们成长发展进入“快航道”的途径。但需要明确的是,“途径”绝不等于“捷径”,若是参加培训班绝非孩子本意而是“不得不为之”,那这样的“额外教育”将毫无意义;此外,在家长们从众心理的催化下、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而如“雨后春笋”般滋生的各种天价培训班,无论从哪一方面作深入的具体分析,都无法与孩子们的美好未来相联系,二者间更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实际上,对于孩子们而言,所有的外在附加值或许可以成为其“加分项”,但绝不是唯一的“得分项”。未来,真正使孩子们能够立足于社会、根基深稳健康发展的,一定是独立自信的人格、美好的品行和成熟稳健的个人能力。因此,在孩子们面对无数个“爱意深藏”的培训班而愁眉不展时,在他们面对繁忙重压的“第三学期”而“有苦难言”时,所有“中国式家长”便都需要自省自查一番了。要知道,孩子们成长的“压舱石”一定是良好完整健康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他们的成长规律和独立人格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是爱、是温暖、是陪伴,而绝非是那一个个“学费昂贵”、束缚童年的“第三学期”。

文/安星予

来源:红网

作者:​安星予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8/13/58052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