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推出的健康中国行动当中,十五大行动,其中有一项就是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而对学校方的具体规定中有一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一直以来,体育课就是中小学课堂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门课程。文化课的老师经常缩减体育课时间,以期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这样做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效果似乎不太明显,但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明显下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将文化成绩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这无疑成了学校指导教学的风向标。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上,体育课在节次安排上远远少于文化课。不仅是学校,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似乎都对体育课或体育老师存在一定的偏见。“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常成为我们用来调侃别人的一句话,这其实就是对体育老师的不尊重。在学校,体育老师的课永远是可以被主科老师占用的课,遇到天气不好或者主科老师上课内容没有完成时,体育课走进教室的往往不是体育老师,而是其他文化课老师。对体育老师的不尊重,对体育课的不重视,极大地打击了体育老师上课的积极性。试想,认真准备好的一节体育课突然被其他老师占去,心里是怎样的一种落差。长期下去,想好好上课的老师也会变得消极起来。老师上课不积极了,体育课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便难以达到。
智育与体育本无优劣之分,他们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根据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我国7~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1%和5.8%,农村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7%和4.5%。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这便是忽视体育的结果。孩子们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不仅会导致视力下降等健康问题,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无助益。有个科学理论叫7+1>8,意思是学习7个小时加锻炼1个小时,效果绝对大于8个小时的学习效果。此外,2010年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发现:常规运动能够影响孩子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当孩子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一种特殊蛋白,帮助脑神经建立连接。孩子如果能长期坚持运动,这样的连接就会越紧密,孩子的学习能力就越强。所以,重视体育的孩子智育也会相应地提升。
体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常常能相互促进。很多名人的体育就非常好,如扎克伯格曾在自己的Facebook上写上他将挑战跑完365英里(约587千米)的目标,7个月后便完成了这一目标。体育不仅能帮助学生锻炼身体,还能健全人格,帮助他们培养竞争意识。学校有意识地让学生们多参加一些体育竞技比赛,能够让他们学会在规则体制下更好地竞争。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后,即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而这种竞争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体育竞技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体育竞技中“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也会随之成为他们的精神源泉,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那些在体育竞赛中取得较好名次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也很好,而学习好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也表现得更加出色,体育与智育是能共同发展的。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口号是激励一代人。当奥运会快结束时有记者问了组委会成员一个问题:体育如何激励一代人?那位组委会成员的回答是: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下去赢,也教会孩子们如何有尊严并且体面的输。我想这个回答便告诉了我们体育在锻炼身体之外更大的价值所在,体育不是简单地教孩子如何“玩”,而是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体育”与“智育”应齐头并进,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固的基石。
文/穆瑞琦
来源:红网
作者:穆瑞琦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