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人民日报都发问“一些年轻人为啥不愿结婚”,看来国家真是为年轻人的爱情操碎了心。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局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结婚率仅为7.2‰,这个数字创下了近10年来新低,与此相反,离婚率比去年上升了1.7‰。最近,话题“我国超7700万成年人独居”冲上了热搜,引发网友聚讼纷纭。
由不得人民日报不忧心忡忡,年轻人们似乎越来越不想结婚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中称,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结婚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文章中提到,比起2017年,2018年的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60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0.6个百分点。在低婚率与老龄化的双重夹击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等都会受到影响。前段时间,专家们还建议把结婚年龄“适当”降低至18岁,消息一出,又立刻点燃了网络舆情的沸点。
只可惜,年轻人们似乎并不买账。“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网友们在微博上戏谑道,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对现实逻辑与主流叙事的反叛。八月初,洗发水品牌沙宣发布的广告“他们说要听话”冲上了热搜的第二名,广告里的年轻人用对电竞的热爱,反抗父母的“在学校好好努力”;用在路边自助拍证件照的机器拍结婚照的方式,反抗父母的“结婚要正式”;用合养小宠物,反抗父母的“早点生孩子”。
听话?他们听自己的话。家庭,既是一个亲缘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有助于对身处其中的家人形成基本保障。但比起物质匮乏的老一辈,在物质丰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从小就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贫穷不再能限制他们的想象力,这使得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有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更着眼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婚,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对被当成生育机器则更是反感。今晨微博上掀起的对“结婚的三大必要条件”的讨论就说明,他们更在乎找到契合的人,让婚姻为人生增添“附加值”,在此之前,他们可以等。
而对于大部分被动单身的年轻人来讲,“房价就是最好的避孕药”。有网友表示,结婚得有房子,而三线城市9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都要大约90万元(还不包括装修),还要买车(将近20万元),加上彩礼和酒席,对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而言,足以掏空几乎所有积蓄,这还没算上养小孩子的生活成本。婚前还没小康,婚后就复贫,既然结婚的代价如此高昂,为什么不单身呢?——有人把这,叫作“韭菜的觉悟”。
其实,“一直单身一直爽”是个伪命题,因为与其说是年轻人选择了单身,还不如说是现实压力之下的无奈之举,而不通往自由的选择是个伪选择。不过,单身不代表不在乎结婚,反而恰恰说明年轻人更在乎结婚了。婚姻是为了使双方幸福,而不是为了“贫贱夫妻百日哀”,社会学家安德鲁·谢林将现在年轻人们的婚姻称为“顶石婚姻”,“顶石是建拱门时安放的最后一块砖:过去,婚姻是进入成年的第一步;现在,它往往是最后一步。”在没有足够的婚姻资本之前,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慢下来呢?在没有遇到相契的灵魂之前,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等一等呢?
木心的一首诗曾经激起无数人的共鸣:“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过去四十年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似乎封闭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忘记了,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条一往无回的单行线,发烧的经济可以慢下来,结婚可以慢下来,或许也是时候慢下来,去思索不一样的可能,去找找丢掉了的爱情。幸福的标准有很多种,因为在乎,所以单身,这届年轻人需要赢得社会更多的支持。毕竟,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民的幸福,不是吗?
文/何煦阳
来源:红网
作者:何煦阳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