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特殊群体,需要给予特殊保护。现实社会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儿童呵护备至,但谁来为网上世界的儿童保驾护航,如何治理“儿童信息频遭泄露”?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并将于10月1日起实施。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儿童网络保护的立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但由于出台于“网络时代”、“电子时代”之前,对儿童信息保护显得力不从心。在“儿童信息频遭泄露”的今天,《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的出台就显得恰逢其时了。
“儿童信息频遭泄露”是网络时代、电子时代的产物。玩电子游戏、戴智能手表、与智能机器人一起写作业……未成年人的一举一动都能留下痕迹。他们的网上足迹生成了海量数据,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载体。
在安徽,曾有大量新生儿住院视频出现在某视频网站上,姓名、年龄、病情一览无余;在山东,有人只需花3.2万元,就能买到20多万条1-5岁的婴幼儿信息,详细到门牌号……儿童信息网上“裸奔”成为社会“新痛点”。
无疑,“儿童信息频遭泄露”的背后是利益使然。有人想获得利益,就需要获得儿童信息,获得儿童信息的市场存在,就有了盗窃儿童信息的不法人员。这是一个长长的链条。
“儿童信息频遭泄露”,监管手段需要成长。
一个方面,需要规范网络空间。如今的孩子是“被网住的一代”,减少上网的呼吁固然是对的,问题是完全杜绝孩子上网也是不现实的,面对电脑,面对手机,面对智能手表,面对网络游戏,孩子已经不可能“置身网外”了。规范网络空间,减少“上网留痕”漏洞,才能真正保护孩子。而且有的网络账号不宜让未成年人注册。
另一个方面,需要设置收集门槛。如今的网络等载体,无底线地收集市民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的收集都是必需的吗?显然不是,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上网痕迹、关注信息、学校信息等等都在收集之列,也就有了乱象了。即便没有“拿信息换钱”的想法,谁能保证信息不从自己的平台泄露?
说到底,最终购买儿童信息的人多数是生意人,有拍摄儿童图片的,有销售儿童玩具的,有生产儿童服装的,有开展学习培训的。商家为了精准推销自己的“儿童产品”,才有了儿童信息的买卖。此类行为需要约束。
对儿童信息泄露“新痛点”治理需要“狠一点”,提升打击标准,补上科技漏洞,限制信息收集,才能立竿见影。请给“儿童信息”多加几把安全锁。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