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讲故事”的建筑填平历史与现代的沟壑

来源:红网 作者:郑雪怡 编辑:田德政 2019-09-22 09:55:14
时刻新闻
—分享—

上海旅游节开幕前夕,上海市文旅局发布了1032处老建筑的开放名单,还制作了一张上海老建筑开放情况的H5地图。这张地图显示了上海市黄浦、静安、徐汇、长宁、虹口、杨浦六个中心城区已公开的历史建筑的数量、地理信息,以及它们“生前”的用途,如住宅、遗址,或是用于文娱、商业和宗教活动。

其实,此举是对上海文旅局“建筑可阅读”项目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化。自2017年11月开始,上海市静安区便制作了“一部手机游静安·静安文旅VR全景地图”,以智能阅读方式,实现了建筑的“可看、可听、可读、可约、可享”。2018年,上海市文化旅游局联合房管、规划等部门,以及六个中心城区推出“建筑可阅读”项目,旨在使建筑“能读、能听、能看、能游”。只需扫描建筑外的二维码,市民游客们就可以借助各种音视频、AR产品了解与该建筑有关的历史背景、名人轶事,甚至只在小小的屏幕里“云游四方”。

通过全市推进,截至上海旅游节开幕前,申城城区老建筑开放总量已达1032处,有1298处建筑已完成二维码设置,并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让市民游客“深度阅读”。 开放老建筑的城区不仅建立了志愿者和专业讲解团队,还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增设了英文导览、语音、视频播放、VR等功能,吸引了大批游客。

上海集中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成为百年来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而让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追求,也是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要求。历史建筑保留至今,从封闭到对外开放,到修缮变为博物馆、展览馆,再到“建筑阅读”旅游路线,是一个从“存在”到“活着”的转变。

真正的死亡不是肉体上的逝去,而是被遗忘,这些历史建筑也正如此。曾经风流一时,虽然肉身犹存,却在岁月沉淀间褪去了昔日的光环,逐渐消弭于无形。而上海市文旅局“建筑可阅读”这一项目的实施,使得这些历史建筑能够一步步走向新的历史,拥抱新的主人,开始新的生活,展现新的意义。

建筑要死的还是要活的?上海文旅局的举措已经给了人们答案。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对文化旅游的需求的要求也在提高,而“老建筑就是个宝,要好好地挖掘。”“做好今天的历史建筑保护,就是做好明天的城市文脉传承。”除此之外,此举亦将会是一种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发展的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文物的推介方式,让历史建筑“散发魅力”,市民游客“好奇围观”,填平了历史建筑与现代人们之间的代沟,搭建起历史建筑与市民游客之间互通往来的桥梁。以文彰旅,以旅促文,推动文化旅游事业产业行业的蓬勃发展,进而给到社会和市场更多更有品质的文旅融合产品。

上海市的举措也给了其他同样拥有宝贵历史建筑的地区一些启发。借着对文物推介形式的创新,依托这些历史建筑,讲述文旅故事,让市民游客了解城市历史文化建筑的悠久历史,知晓蕴含其中的动人故事,以此传播独一无二的城市文脉。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承担起了讲述者的角色,所讲的故事也不应仅满足于介绍和科普的层面,更要继续深挖文化内涵,要把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深挖,把故事讲的好听、耐听,讲的动人、吸引人。

来源:红网

作者:郑雪怡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9/22/60614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