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量子波动速读”骗局之下,“受害者有罪论”不可取

来源:红网 作者:王馨婉 编辑:田德政 2019-10-18 17:13:2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随着一段号称“1-5分钟看完10万字”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一个名为“量子波动速读”的教育骗局被曝光。视频中,教育机构宣传的“翻一翻就能完整复述整本书”显然违背常识,而对应地,那些花高价将孩子送进这家教育机构的家长也被网友群嘲“交智商税”。

类似的声音不在少数。点开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你会发现:获赞最高的热评大多是同一种声音,变着花样指责家长被焦虑控制了智商——这是“受害者有罪论”在诈骗事件中的体现。不可否认,“量子波动速读”的存在离不开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但舆论矛头本不该对准他们。

首先,嘲笑、指责受骗家长无助于他们走出困境。此事曝光后,受骗家长定然已经认识到自身的问题,饱受自责困扰。在心理层面,指责只会将他们进一步推向情绪深渊,从而难以回归冷静,反思自我;在行动层面,嘲笑的声音让受害者羞于承认,阻止正常维权的步伐。

其次,指向家长的矛头分散了舆论注意力,让更该被追责的教育机构和监管系统淡出大众视野。归根究底,整件事情最大的错在于行骗的教育机构,而舆论场注意力本就有限,更应该放在“刀刃上”:对于该机构的后续处理情况如何?以及更深入一些:在此过程中监管系统为何失灵,任由该机构行骗?一旦关注点偏离,媒介资源被浪费,奋力表达不过是逞了一时口舌之快,最终石头还是会落下来,砸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实际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受害者有罪论”的不可取,但这样的共识未能在诈骗事件中得到普及。最早将这一概念引入大众视野的是女权主义者,她们呼吁为性犯罪受害者去污名化。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在事后指责女孩“穿得太少”的声音少了许多。但每当奇葩的诈骗事件被曝光,人们则更倾向于当作一个笑话看待,调侃受害者“真的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吗”仍是主流声音。可是,“受害者该不该被指责和嘲笑”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应该因事件性质的变化而有何不同。不论是人身犯罪还是财产犯罪,它都给受害者伤口上再撒了一把盐,加害者却趁机从舆论的夹缝中溜之大吉,监管的漏洞也未能得到有效弥补。

指责受害者的行为通常源于评论者的过度自信,以及缺乏同理心。发出嘲笑时,我们觉得自己永远不会成为下一个“交智商税的人”;身为局外人,我们也没有心思去为受害者设身处地着想。但仔细想来可知,能花上万为孩子报班的家长绝非真的“智商低下”,做出决定前他们经历了什么,我们无从知晓,又怎么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在经历相同的事情后,不会同样陷入骗局呢?到那时候,谁又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面对纷繁的社会,怀有善意,给予受害者更多关怀而非讥讽;保持理性,不盲从华而不实的调侃,不放过问题的核心所在,我们才能一步步摆脱各种情境下的“受害者有罪论”,抓住每一次让世界变好的机会。

文/王馨婉(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馨婉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10/18/61396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