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9日,教育部就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举行发布会。教育部要求,严格落实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提高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对学校食堂进行可视化监督。严肃查处不履行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措施、引发食品安全事件或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学校和单位,依法依规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10月29日 人民网)
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而大家提到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陪餐制”。其实,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15个部门就印发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5个配套文件,规定学生营养餐应以肉蛋奶为主要供餐内容,供餐模式应逐步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为确保食品安全,学校负责人应陪餐。在今年的3月,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等三部委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再一次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不可否认,陪餐制的出现的确为校园食品安全增加了一道屏障,但是陪餐制仅能解一时燃眉之急,关键问题的解决仍在于相关法律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陪餐制从某种角度讲,只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并没有实质法律法规,更没有具体的监管落实条例。但是能够给大家带来心理安慰的是,将校长或者相关陪餐人员的健康与学生绑定在一起,会寄希望于“你可能不会在意学生的健康,但是总不能连自己的生命健康都不顾”来形成一种威慑力,从而迫使学校加强食品监管。看似顺理成章,但其实这个逻辑经不起推敲。且不说每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即使增加陪餐人员,谁能保证校领导跟学生们吃的饭菜完全一样?一个学校不可能是一口锅做饭一个盘盛菜,难道还能让领导每个锅都吃点每个汤都喝点?再者,谁来监督校长监督校领导?陪餐制最终的落实是否会流于形式主义?这些问题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所以陪餐制绝非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之策。
陪餐制是在努力塑造一种风险共担的机制,试图通过利益捆绑来对学校施加压力,很多人都赞叹这一制度的精明之处,也总会提到两个经典案例:二战时期,美军的巴顿将军接到一份伤亡报告,报告中称美军伞兵伤亡人数中,一半是因为降落伞的质量问题导致非战斗减员,于是巴顿将军找到降落伞厂商,宣布以后在验收其降落伞时会随机挑选公司人员进行试跳,从此该公司降落伞合格率达到近乎百分之百;90年代,山西煤矿矿难频发,后来就有人提议矿长必须跟矿工一起下井,逼其在安全上加大成本投入。这两个案例的确经典,但是放在这里与陪餐制类比并不恰当,因为陪餐制的利益捆绑对象不该是校长或校领导。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降落伞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军队伤亡人数,而矿井的安全问题也直接关系着煤老板的既得利益,并且陪矿工下井的都是技术上的专家,是直接管钱管事的领导,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利益的直接相关者。但是反观陪餐制,校长是食堂技术专家吗?是管理食堂的钱权者吗?是食堂利益既得者吗?是食堂出事故之后第一责任人吗?很明显并不是。学校食堂多数是外包给承包商,即使是学校自主经营,也是有独立部门去负责,校长或校领导不可能事事兼得。就算他们严格落实陪餐制,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但是也不一定能够及时解决,例如注水肉、添加剂、以次充好等问题,不是看到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仅凭校长一人之力去解决是不现实的。
学校食品安全屡出事故,单靠陪餐制治标不治本,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顶风作案的违法者。要想有一个安全放心的校园食品环境,不能光靠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和良心,也不能靠捆绑校领导的陪餐制度,而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管和惩戒制度,依照法律法规去管理承包商、供货商,去管理食堂经营者,让学校食堂运作流程透明化,让违法者承担不起犯罪成本,让其不再敢挑衅法律权威,不再敢视学生健康为儿戏。
文/张呈雪(新疆财经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张呈雪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