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一条关于高校殡葬专业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今年9月,38名新生进入安徽城市职业管理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学习。此专业是该校今年新设立的专业,该校也成为安徽省首个、全国第五个开设殡葬专业的高校。(10月30日《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观念中对死亡有一种天然的忌讳心理,连带着对殡葬行业也抱有很大的偏见,殡葬行业常常与“不吉利”挂钩,因此也一直隐秘地作为社会特殊职业而存在。但既然殡葬行业为社会所需要,凭什么要被贴上“特殊职业”的标签呢?如今,殡葬管理专业的出现,也预示着这种普遍的偏见是时候发生转变了。
生老病死本就是自然规律,生命的凋零只是身体各项机能停止运作,没有所谓的鬼怪妖魔。而殡葬从业者也只是人生终点的送行者,就像医生迎接新生命一样的普通,一样的值得敬重。长期把一个送别生命的职业边缘化、特殊化是对生命的失敬,是对这个行业的不公。
而且从现实角度来看,转变偏见,关注殡葬行业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殡葬行业迫切需要更多的从业者,尤其是高素质行业人才,而目前开设殡葬专业的高校全国仅有五家,所以在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供给方面仍存在差距。
除此之外,当前这样一个服务型社会中,服务业高速发展,公众追求各方面的高水平服务。但由于职业偏见的存在,殡葬行业缺乏社会关注,致使服务水平很难有所提升,与社会服务业整体水平失衡,成为服务业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因此社会要想追求更高服务质量,加快服务型社会建设,就应补齐短板,对殡葬行业予以充分重视。
重视殡葬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对文明丧葬的推进也大有裨益。我国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而且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文明丧葬的宣传和普及,但传统丧葬旧俗始终难以剔除,背后原因难道只有一句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吗?并非如此,还有公众对于文明丧葬形式的一种不信任。耗时耗力举办隆重葬礼的目的有二:表达亲人对逝去者的哀痛、缅怀之情,二是借此为死者的一生做一个最后的谢幕。而文明丧葬要求简化仪式、一切从简,让一部分人不禁怀疑简单的仪式是否能够承载这样一种情感托付。所以,要想让公众普遍接受这种新的文明丧葬形式,就要对新丧葬仪式的服务质量进行提高,让公众认识到形式虽简,但对逝者及其家属应有的关怀却丝毫不少。而提高丧葬质量,首先就要消除职业偏见,让更多的人投入丧葬服务中来。
如今高校殡葬专业的开设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传统的偏见出现裂痕,我们也期待殡葬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职业重现出现在公众视野,让死亡、葬礼、殡仪师不再是社会“禁词”。
文/张书琴(山东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张书琴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