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近“年”情更怯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陈乘 2020-01-11 19:41:33
时刻新闻
—分享—

有好友在微信群发了一张图片,上面是一篇短文:马上过年了,请做个招人待见的叔叔阿姨,别逮个小朋友就问考了多少分?在班上第几名?我们问了你工资多少吗?几套房子吗?买车了吗?

一个段子,随心一看无非赚个乐呵。然而细心思量,却不乏有一种代入感。春节将至,年味渐浓。一面是“回家过年”的呼喊声,寄托了多少人对年的期许与憧憬;另一面却是近“年”情更怯的无奈与杂陈,如同孩子害怕逼问成绩、青年唯恐涉及婚姻,年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了代际之间的角力场。也许,这种角力似乎是无心之失,却总能一击即中人性脆弱的一面。

年,对中国人来说,意义实在是难以描绘。一年奔波劳累之后,为灵魂寻找一个宿地,从家这个温馨港湾重新出发,年早已不再是时间记录的标尺,而是舒展现实与滚烫情感的宝箱。质朴与传统交织、美好与寄托碰撞,年比平常日子格外有色调、有欢喜、有感触,这是年本应的模样与原貌。

不知为何,对年的恐惧与急盼总在矛盾着不少人。诸如“红色炸弹”挤压着钱包,七大姑八大姨的轮番审问与轰炸,那些饭桌上离不开“混好混歹”的暗自较量,不想见不想理的人与事不得不因“尊敬礼貌”而刻意迎奉……对很多人来说,过年只想与亲人围炉夜话、把酒“桑麻”,远离工作压力与人情世故的繁杂,享受“便是人间好时节”的佳境。

无论怎么过年,都逃不过时代景深与社会宏观的大环境。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小城镇汇流大城市,人之流动引发的知识、经历、工作不断更迭,随之而改变的是思想、视野与观念。人与人古朴交往、秉守传统的方式发生改变,远远不能如过去一样过年。很大程度上,过年是暂时的“逆城市”流,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振频以及话题上的契合,都难以达成一个共识,更别说多元化、多样化洗礼之后的每个人,要穿越代际与心理壁垒实现平衡。

有人曾说,“有的人成了失根之人,农村回不去,城市进不去”。或许,这种解释用于“年”身上也行得通,即传统的年味在凋落与式微,适应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年味又未成生态,故而不少人在“年”上变得茫然而失措、欢喜而惊慌,充满了左与右、前与后的撕裂和粘合,很复杂、很矛盾、很对立,却又很辩证、很统一、很清晰。因而,让年成为希望的新启、情感的慰藉、自然的接纳,须打破一种内心的胶着与思想的捆绑,而这要从构建正确的价值基石做起,回归淳朴、激荡纯真。

时代创新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将之与年的底蕴对接并轨,并非是一味守旧复古,也并非是一味逐新求奇,而是荡漾各美其美、各欢其欢的年味涟漪,调和万家幸福、美满和睦的价值多元与理念正确,别让各种庸俗落后、虚伪假意裹挟与粉碎年的精粹与简单,这与每个期待“新年好”的人戚戚相关。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1/11/653781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