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拜年方式看变化

来源:红网 作者:​唐剑锋 编辑:田德政 2020-01-26 11:41:39
时刻新闻
—分享—

拜年,是中华民族一种孝文化传统,也是春节时的一项重头戏。拜年,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也是一种现代礼仪。《现代汉语词典》上讲,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没有拜年这项活动,这年过起来,就会索然无味。

古时的“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进步,拜年的习俗,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今天,我们除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礼仪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微信拜年等 ;让拜年的内容更丰富。

拜年,民间又称走亲戚。这是一种古老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特有亲情的一种体现。拜,是一个动词,指拱手弯腰,也指屈膝、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走亲戚,也是一个动词;走亲戚,是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一项重要活动。春节走亲戚、回娘家、会朋友,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一个习俗。越是平时走动不多的亲戚,为了表示不生分,春节到了,就要赶紧补上“这一课”;平时走动的再多,春节也不能落下“这一课”。过年拜年、走亲戚,从来都不是“选修课”,从来都是“必修课”;拜年让春节充满了人情味。

走亲戚,民间多有讲究,一般是四样礼;如果这位亲戚德高望重,四样礼的含金量也会与别人不一样,会更重一些。现在,东西不再短缺,就是不拿四样礼,一定会把四样礼换算成同等或更重的“红包”;不管是四样礼,还是“红包”,代表了一种祝福,一种心意。如果其他时间节点送礼送“红包”,可能会推来推去,可是在春节,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拜年、走亲戚,是一种互动,属于礼尚往来。人家来拜年,咱们就得“回拜”,不说一点不差,礼物换换样,也一定趁走亲戚“回拜”回去。礼尚往来,民间又叫串换,串换维系着亲情友情。

拜年,也分主次。一般初一拜本家,初二拜舅家,“娘亲舅大”,舅家万万不能往后推,接着是老丈人家,姑丈家等,得按“顺序”走、得按“顺序”拜,就是为节省时间,一天走几家,也万万不能“不分主次”。从初一起,越排在前面的分量越重;这个规矩,历来就是约定俗成,几乎没人不遵守。如果到了正月初八,该来拜年的亲戚还没有来,这家老人,心里就会老大不痛快;如果过了正月十五,该来拜年的亲戚还没来,这门亲戚就算断了。

现在拜年,也在与时俱进,也在提高“办事效率”。微信拜年,正在成为新的拜年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微信不仅可以拜年,还可以发红包。微信拜年,也能够“面对面”,也照样可以给晚辈压岁钱;想压多少就压多少,想什么时候给就能什么时候给,连手续费都不用花。什么是进步?什么是智能?什么是高效率?什么是现代化?当然,有时间当面给长者、亲友拜个年,固然好;实在没有时间去,在微信上,问声好,拜个年,也不算多失礼。

微信拜年,别说几十年前,就是十几年前,几年前,谁能想得到?像这种高科技、高智能以后会给人们生活、工作、出行、拜年等地方带来更多便利,更高效率。这样拜年,相比几十年前、十几年前、几年前,是一种进步,是享受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一种便利。微信拜年,虽“未曾谋面”,确有“就在身边”“就在眼前”感觉,照样给人们带来浓浓的亲切感。

换一种方式拜年,多一种方式拜年,是一种变化,一种进步。这有什么不好?只要亲不断,情还在,礼节又何必一成不变?把每个人从过去“走到、看到”的拜年劳累中解脱出来,这样的拜年方法,何尝不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何不让自己融进去?品尝体验新拜年方式。

来源:红网

作者:​唐剑锋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1/26/66500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