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文书库心影录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田德政 2020-01-31 20:02:07
时刻新闻
—分享—

作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学校里最让我舍不下的,是两样东西:一是食堂里的沙茶面,二是校图书馆总馆一层的外文书库。食堂里的沙茶面倒也不见得有多好吃,不过毕竟是当地特产,到了其他城市大概也吃不着比那更正宗的;值得一说的是那个无论春夏秋冬都透着股阴冷氛围的外文书库,当下这个写着毕业论文的当口,往往勾连着对那个地方的些许想念。

当然,说是在图书馆总馆一层,但按照总馆的结构设计,想去一层还需要先进入二层再下楼梯,所以总给人一种地下一层的感觉。正因为如此,外文书库的入口处还藏得很隐蔽。下到一层,穿过楼梯口之间隔着十几排专放理工科图书的书架,到达入口时会发现有两个门:一个是所谓让读者进的门;一个是所谓让馆员进的门,上面还写着“禁止读者进入”。颇为吊诡的是,那个让读者进的门极少开过——其实在我记忆里它从来就没开过,唯一留的入库通道要从“馆员门”进。去外文书库时,厚重的“馆员门”如果是大开的还好,如果是半掩的,还需要亲自推一下,然后身子紧挨着“禁止读者进入”的告示蹭进去,平添一种很不是滋味的鬼鬼祟祟。林海音小时候逛书店,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一年四季都透着阴冷氛围,这么说并不过分。每回去外文书库,都寻不到几个读者。如果说,偌大一个书库,环顾四周空无一人,这也是经常的事情。觅一处静寂的地方总是很难,所以这对读者而言也未尝不是好事,但呆的时间一长,“阴冷”之感自然就来了。空间不大,但书太多,因此书架之间都挤在一块,如果要找书,需要转动相应书架的转轮,“嘎吱嘎吱”的声音孤独地回荡其中——这种转轮式书架,我记忆里是在两个地方看到过,另一处地方,是去年暑假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时,在公司档案室里见过。实习期间偶然做过几次人事档案归档的工作,转动档案室的把手时,常常会有种时空转换的错位感。

外文书库的环境阴冷不假,书是实打实的多。出于对某些翻译质量低下的译著的无奈和厌恶,即便是翻译质量较好的书,如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的中文版也闹了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的经典笑话,所以在找美国学者写的书时,总是习惯性地查一下英文书名,倘外文书库有存本,总是要去看一下,但也不是全都会借。相当一部分存本,出书日期都是该书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时间。譬如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外文书库的印刷版本还是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一版,页面泛黄、装线散架,几至残破不堪。不过,这好歹是内容和现在一样的。一次去外文书库翻找埃里克·方纳写的美国历史教科书《给我自由》原版,这本书在亚马逊上已经可以查到2019年的最新版了,在外文书库其实还是停留在十四年前的版本,并未得到及时更新。外文书库更新的新书,尽管有这些美中不足,但在外文书库找书的过程,依然还是充满乐趣。记得2018年年底,当时在书库内找到一本和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专著。和亨廷顿的那本书一样,它最早也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但显然没怎么被人借过,页面稍有泛黄,整体还形同崭新。当时就地翻了一翻,还发现里面夹着一张1965年美国某州音乐会的门票,这张门票大概已经在里面静静躺了几十年吧。或许,当年发生了什么故事,但已无从查考,但很是让人浮想联翩。

盼望着春天到来之时,还是可以返回学校去外文书库看看。当然,还有凑合着正宗的可爱的沙茶面。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1/31/66673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