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长江日报》刊发了一则新闻,标题为“高三学生方舱医院里备战高考 六门课每天都安排得很紧凑”。新闻中,高三的杨同学1月27日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2月9日他和妈妈都住进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住院后,杨同学每天都把自己安排得很紧凑,一般上午两门,下午两门,晚上两门,坚持复习。
带病坚持学习,杨同学的精神值得肯定。不过,在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任何人都有责任保持好健康体魄,赢得这场抗疫大战。媒体在采集抗疫新闻时,也有必要综合考虑舆论影响,避免扩大学业焦虑,影响抗疫大局。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最需要通过休息、锻炼及保持好心情,增强免疫力。杨同学每天六门课程,从早至晚不间断,难免会影响休息及锻炼时间。加之父母同学不在身边,高考复习易生焦虑,恐怕心情也会受到影响。
当前,医学界对新冠病毒,还没有全面了解,且缺乏疫苗及特效药,危险性可能比想象中更大,需要我们每一名患者全心应对病情。学生带病坚持学习,精神可嘉,但不应提倡。
站在媒体记者的角度,发现学生奋发向上的新闻点,的确会希望广而告之,激发大家的抗疫信心。可反过来看,报道一则好事,不一定留下好的影响。
不可否认,高考日趋临近,湖北是教育大省,竞争压力更为明显。面对“一考定终身”的大事,作为高三学生,自然害怕落于人后。住院后,带病坚持复习,一方面是自身学习欲望强烈,另一方面则是现实压力紧逼。基于同理心,没必要过度宣传。
杨同学的事迹被报道后,可能会刺激更多的学生带病复习,催动更多的家长增加孩子在家期间的学业负担。在焦虑、浮躁、攀比心态的催化下,难免会产生过激的声音,影响教育系统与疫情期间的工作安排。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