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休2.5天,许你更多闲暇时间是大势所趋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陈乘 2020-03-26 21:05:40
时刻新闻
—分享—

最近,浙江、江西及甘肃陇南市等地,相继推行周末2.5天休息制。这个举措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口惠而实不至,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国务院早在2015年8月就出台文件鼓励弹性作息,为职工周末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随后,包括浙江、江西在内的10多个省份出台了鼓励每周休息2.5天的弹性作息意见。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如今浙江、江西等地为促进消费,再次倡导每周4天半的弹性工作制。因为这不是刚性要求,能不能得到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确实要打一个问号。

但对我们而言,今天一些地方推行的每周2.5天休息制,不在于它目前能否得到普遍施行,而在于它为未来国家进一步缩短工作时间,作了铺垫,作了探索。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成为必然。美国一些企业在上世纪一十年代开始实行每天8小时工作制。西欧国家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也开始逐渐缩短工时,东欧各国则在六十年代相继加入“每周40小时阵营”。中国紧跟国际潮流,在1995年5月1日成为世界上第145个实行5天8小时工作制的国家。今天,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5天工作制。

但每周工作5天,也不是雷打不动的工作时间制。目前欧洲很多国家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即每天工作7小时。瑞典在尝试推行每天6小时工作制。芬兰女总理马林表示她有意推行每周工作4天及每天工作6小时的计划。在2019年,微软公司曾在日本调整工作时间,将每周休息时间增加到3天。国内很多单位和部门工作的时间是“朝九晚五”,除去用餐午休,实际工作时间每天不到7小时。

所以,进一步缩短工作时间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推动起来不容易,但迟早有一天,每周4.5天法定工作时间会变成现实。

缩短工作时间的积极意义,不只是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方面。它更大的意义在于,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可用于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有利于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将人类的生存状态分为三种:劳动生存状态、闲暇生存状态和生理状态。闲暇生存状态是一种比劳动状态更高级的人类存在状态,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真正目的所在。闲暇生存状态需要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来维持。这种闲暇时间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他指出,“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未来的理想社会是闲暇时间十分充沛的时代,马克思说:“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闲暇时间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紧密相连。闲暇时间给人释放个性和展示复杂情感提供可能。人的劳动世界具有刻板化和同质性,与人的情感世界的复杂化和个性世界的多元化相冲突。闲暇时间能让人摆脱劳动世界的束缚,可以自由而充分地展示个性和情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爱好、特长等,从而让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当然,人们在“自由时间”里不一定都“自由”,在“闲暇时间”中不一定都“闲暇”。就像推行周末2.5天休息制,初衷是为了促进消费,但未必人们都会去消费一样。但不能因为不“自由”、不“闲暇”,就可以不要更多的闲暇时间。我们也不能因为实施效果不理想,就干脆放弃每周2.5天休息制。

探索周末休2.5天的方向是对的。希望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把它变成法定的工作时间制。因为更多的闲暇时间是人们期待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3/26/695633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