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午,5.78万名武汉高三年级毕业生,以及中职、技工学校毕业年级学生返回阔别百余天的校园。记者当天在武钢三中看到,根据该校统一安排,高三年级第一节课统一改为班会。全体师生通过电子屏幕看完抗疫视频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用拱手礼致敬逆行英雄,互相加油打气。(5月6日 中国新闻网)
“拱手礼”既是中华传统的“古礼”,也是疫情过后的“新礼”。为避免疫情传播,在一些地区早就开始鼓励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现今,由学校学生开始践行,有利于提升在校师生的疫情防控意识,符合疫情期间的整体社交观。礼仪的形式虽然变了,但主动保持距离,仍能够表达“尊重和保护朋友”的真诚。
当然,不免有杠精会说,“拱手礼”是古代文化的“糟粕”,不该提倡。众所周知,拱手礼源远流长,在《论语• 微子》中便有记载“子路拱而立”。作为君子之礼,拱手礼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且与时下的礼仪文化是相通的。行拱手礼感谢抗疫英雄们,是在用“古法”传播正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引导学生使用拱手礼的同时,不妨普及传统礼仪知识,告知学生到底是“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避免闹笑话,进一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礼”是承载情义的载体,一抬手,一鞠躬,浓浓的情义可在无接触的氛围中得以表达。武汉的高三学子“复课”来之不易。莘莘学子之所以能欢聚一堂,得益于无数逆行英雄的艰苦付出。这不但是一场感谢抗疫奉献者的仪式,还是一堂生动有趣的感恩教育课。
少年懂得感恩,方能成长;不知感恩,难言进步。学会感恩,促使青年学子向抗疫英雄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催化出为社会、为人民奉献的人生理想。而在复课开学第一天便用拱手礼,亦是在提醒自己,珍惜当下的美好,努力学习,回馈社会的关爱。
如何将感恩之情,转变为主动防疫的意识和努力学习的精神,除了“拱手礼”,相信还有其他很多形式。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