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节。
近年的端午节,祝福的风向变了。大家只敢说端午安康,害怕说节日快乐。
为啥?因为前几年有专家说端午节是纪念祭祀日,不宜互祝快乐,只能互道安康。于是,怕被别人批评不懂规矩或没有文化,很多人就真的不敢祝端午快乐了。
可以道端午安康,不能说端午快乐,这逻辑十分可笑。
安康的意思是平安健康。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毛病,精神愉悦也是健康的应有之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的愉悦快乐远比身体没毛病重要。若一个人成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能叫健康吗?所以,祝福安康其实也包含了祝福快乐的内容。既然能文绉绉地互道安康,为何就不能大大方方直抒胸臆地互祝快乐呢?
指向一致的东西,却偏让二者对立,就像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一样,有点自欺欺人。
专家进一步解释说,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因为这天有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这么多名人在这天死难,你还有心情说快乐吗?
专家的逻辑很荒谬。这天因为有人死难,我们就必须保持悲伤肃穆的神情。那较起真来,几乎每天都有人死难,我们是不是永无笑脸面对生活的时刻了?
你看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就清楚地写着: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先不说自鸦片战争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光是14年抗日战争,我国死伤同胞3500万,每天都有数不清的英雄壮士殉国。
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灾害中死难的同胞又有多少?唐山大地震死难24万人;汶川大地震死难8万人;玉树地震死难近2700人。今年的新冠疫情,目前已经有4600多位同胞死难……
按专家的逻辑,我们是不是得天天保持神情肃穆,以纪念缅怀死难的同胞?
今年疫情暴发以来,大家减少聚集与社交,节制娱乐,日子已经过得相当沉重了。好不容易遇到个节日,想撇开烦忧,欢度节日,互祝快乐,这是人之常情。可专家说不能祝快乐,这合适吗?
当然,疫情中,每个人的安康是第一位的,但快乐也非常重要。我们不是常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么?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给自己加压,包括背负虚无的历史的包袱。
今天,处在疫情中的我们,在国家的呵护下,实现了身体安康。为此,我们应该感到自豪骄傲。我们有权拨开战“疫”硝烟,追求心灵的愉悦与精神的快乐。因此,我们无需要在端午节这天,一边撕开粽叶,一边泪流满面。
再说,对于端午节,自古以来人民群众就没把它当成悲壮的日子过。他们反而在这一天敲锣打鼓赛龙舟,尽情恣意狂欢。
不光是老百姓,有影响的文化人也把端午当成值得期待的佳节。
唐人卢肇曾写诗道:“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为啥思端午呢?难道他是天天盼着能有被教育、灵魂被升华的机会?显然不是。诗人盼的是能在端午这天看热闹欢乐的赛龙舟。
苏东坡也把端午当成恣意狂欢的佳节。他说:“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如果按专家的观点,在端午节这天喝得烂醉如泥,有失体统与斯文,应该不是一种纪念先贤的正确姿态吧?
更何况端午节传到今天,已经高度抽象为文化符号了。或者说端午节的名和实已经剥离,二者相去甚远了。如果我们还拘泥于节日名实一致,号召老百姓去追寻还原其本来面貌,不是迂腐可笑么?
端午节,我们可以互道安康,也可以互祝快乐。因为安心、顺心、开心,就是我们追寻的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把烦闷苦恼丢给昨天,每天笑脸面对生活。我们快乐自己,也感染他人。
祝大家端午快乐。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