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通知要求继续推动景区门票降价,进一步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释放旅游消费需求,促进旅游综合消费能级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8月12日《中国旅游报》)
实际上,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动景区门票降价。2018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了9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举措,其中第一项就是推出消费惠民措施,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业务。近两年来,全国多地景区陆续出台了不少降价或免费开放措施,重点国有景区降低门票价格取得实质性进展。
景点景区免费开放或者低价开放,收获的不只是综合经济效益,还代表着旅游发展从景点旅游迈向全域旅游的必然趋势。短期看,景区门票降价或免费开放会影响景区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大幅增加游客数量,刺激当地消费,促进当地旅游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得远大于失。近年来,杭州西湖、南京中山陵等多个景区先后免费开放,旅游经济效益不降反升就是最好的证明。
经济学有个术语,叫作“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自己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摆脱门票经济的“短视思维”,实现公共景区公益功能,同样要克服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对公共景区所在地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不要陷入“门票经济”的窠臼。
进一步看,在旅游日渐成为国民消费刚需的时候,门票价格就和水电煤气一样,不仅具有公共性,亦带有民生性。因此,其价格形成机制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全域旅游时代,要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让广大民众能够走进景区,景区门票降价只是个开始。只有景区门票不断“做减法”甚至是免费,才能助力全域旅游“做加法”,才会让广大游客享受旅游发展的红利,满足人们对于不同地域文化、不同自然美景的体验需求。
当旅游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提高民众的获得感,成为一个时代课题。指导意见的发布,迈出了推动景区门票价格机制科学化、动态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下一步要进一步引导促进国有景区“价有所值”、品质升级。8月11日,武汉市宣布,为配合“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活动开展,继“免票游”之后,近期将推出5万张“48小时惠游卡”,每张卡可使游客综合获得400元以上的实惠,并为酒店和航空企业带来客源。(8月13日《中国旅游报》)笔者认为,实现旅游为民、旅游惠民,需要久久为功,这也是政府的责任担当。
只有景区门票不断“做减法”甚至是免费,才能助力全域旅游“做加法”,才会让广大游客享受旅游发展的红利,满足人们对于不同地域文化、不同自然美景的体验需求。
来源:红网
作者:程汉鹏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