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评论叙事的故事化转向

来源:新闻前哨 作者:苏蕾 王碧云 编辑:张瑜 2020-09-10 18:27:57
时刻新闻
—分享—

2019年的普利策新闻评论奖颁给了《圣路易斯邮报》的托尼·麦思哲。托尼的作品揭示了新闻评论叙事的故事化转向,在标题、首段、正文框架、消息来源和直接引语方面,展现了用事实讲故事的技巧。对托尼作品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新闻评论以下方面的发展:突破文人论政框架,借鉴非虚构写作典范,回应新闻学叙事转向,建立评论员记者机制,实现新闻话语转型。

一、标题,远离判断,呈现充满事实细节的叙述

我国新闻评论“重判断”,强调在标题制作上处理:“表意空间的有限性约束与表意内容的完整性追求之间的矛盾。 ”就是用尽量少的字表达尽可能完整、重要的信息。例如:《九一八纪念日论抗战前途》(张季鸾),《印度独立问题之观察》(储安平),《建立“全民低保”乃扩大内需之基》(鲁宁),《快乐没有那么重要》(马少华)。解决基本矛盾的迫切性赋予这些标题简练精确、完整概括的特征,有的揭示了要评论的问题,有的表达了观点,可以说都实践了用少而精的字表达完整重要信息的功能。读者一看标题,立刻就掌握了评论的问题和观点。

托尼的作品则表现出“重叙述”的特点。Labov和Waletzky认为:判断一个标题是不是在叙事,只要看它有没有“时间结合点”。上文提及的标题都没有明显的“时间结合点”,但是托尼的标题,以《释放欠债坐监的密苏里妇女让她过了个好节》为例,“释放”是一个时间点,“过节”又是一个时间点,从“释放”到“过节”产生了时间结合点,也就产生了叙述。托尼的标题充满了事实细节:有具体的地点,例如“密苏里”;有特定内涵的人物,例如“密苏里妇女”;有事件,例如“释放欠债坐监的密苏里妇女”;有时间点,例如“随着”“再次”“弥漫在”“是时候”“仍在”。

托尼的标题在重叙述的同时,并没有丧失新闻评论标题应有的提示性和评价性功能。Labov和Waletzky提出叙事的完整形式包括六个基本结构元素:摘要、状态、复杂行动、评价、解决方式、结局。这些元素的基本功能正是提示性和评价性功能。以《卡姆登县仍在为难那个2008年就认罪的女人》为例,标题提示读者故事在何地何时发生,有谁参与,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仍在”“为难”“认罪”等词语表达了评价性。因此,叙述性标题并没有丧失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功能,依然会吸引读者。

叙述性标题对文本节奏的影响非常明显。读托尼的题目,感觉时间慢了下来,这些题目缺乏“斩钉截铁”的气质,充满了“娓娓道来”的气息。托尼的题目在表达效率上并不突出,还稍显冗长,随性的就像是从文本中抽出了一句话,既不提示论题,也不宣告观点。也许正因为如此,成为我国新闻评论实践叙述性标题的障碍。郭步陶先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评论研究著作,他强调好标题就是把最重要的点完全揭出。邵华泽先生则补充说最重要的点就是论点。这种认识被我国新闻评论标题制作奉为圭臬。托尼的题目打破了这一原则,给人感觉不精炼、不硬朗、不概括,但不能说不吸引人。

二、悬宕的开头:首段颠覆倒金字塔模式

首段在新闻评论写作中被看得很重,因为按照倒金字塔模式,首段会告诉读者最重要的信息。如张季鸾的名篇《日本犬养总理遇刺》一文的首段:“昨夜东京急电,日相犬养毅氏于昨日午后五时二十分在官邸被暴徒闯入,击中三枪,重伤流血,八时许警士已宣告绝望。同时警察厅中有人掷手榴弹并放枪,受重伤者数人,而内府大臣牧野邸、政友会本部、日本银行皆受手榴弹,幸未伤人。各处行凶者皆得逃逸,途中散传单,请为除君侧之奸,而未几有十八人向宪后仓促自首。在本文撰稿时,所得电讯止此。 ”

信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细节、结果,都集中在这一段展示出来,由于高度概括,作品的节奏也是紧张高效的。然而对比一下托尼的作品《释放欠债坐监的密苏里妇女让她过了个好节》的首段:

It was early Christmas morning and thekids were poised to tear into their gifts.(那是圣诞节的清晨,孩子们正准备拆开他们的礼物。 )

托尼的首段仅仅是为作品开了一个节奏舒缓的头。如果说张季鸾作品的开头重若泰山,那么托尼作品的开头则轻若鸿毛,再来体会一下托尼其他作品的首段。

“一句话首段”是托尼的风格,这句话也颠覆了倒金字塔模式,没有按照新闻价值的次序将最重要的信息放置在首段。程之行在《新闻写作》中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正金字塔式”,其特点是:“不马上揭示高潮,而要把读者的注意力带引着进入高潮,一若小说与戏剧的结构,具有‘悬宕’的效果。 ”这种“悬宕”效果揭示出新闻评论写作可以与一般的叙事作品具有相同的效果,利用一个好的“角度”吊足读者的胃口,而不是像“倒金字塔模式”那样追求快速满足读者的需要。在托尼的作品中,开头的角度各不相同,这些角度包括情境、被述者、事件、情节、细节、冲突、结果、关系。可以看出,托尼在寻找一个特别的开头方面是动了脑子的。

三、正文:反复用事实讲述个体故事

1.讲述完整的个体故事

托尼迷恋于讲述带有独特生命印痕的个体故事,这为新闻评论增加了揭秘式的阅读感受,有利于读者与文本人物建立连接。而有效的阅读连接正是促成互联网式的“点赞”“转发”的秘密。由此就知道为什么互联网促使我国的媒介话语被迫地转向了“讲故事”策略,而我们原本是多么迷恋“讲道理”。

一个叫布兰森的女人给托尼发来了圣诞节的祝福短信,她年轻时和丈夫离了婚,因为忘记支付几个月的抚养费,她遭到起诉。这彻底改变了布兰森的人生轨迹,绵延15年,当初的抚养费加上诉讼费已累积到5000美元,她无力偿还,因而面临着监禁,如今她的前夫已自杀,她的儿子已长大,但是她仿佛跌进了一个泥沼,怎么也爬不出来。这是托尼作品《释放欠债坐监的密苏里妇女让她过了个好节》中讲述的故事。托尼没有局限于传统消息来源的处置方式,而是展示了布兰森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她会给托尼发问候短信,她会帮助推轮椅,她会感叹监狱是“一生去过最糟糕的地方”,她也面临着因为坐监经历而难以找到工作的压力。

台湾著名评论家蔡诗萍说:“我常常在新闻事件里,看到更多‘人的故事’。每一个‘人的故事’,于事不关己的他人,是新闻;但,于当事人,或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却是如此真实的现实,他们如何能事不关己呢?”可以说在新闻评论中用充满人性的笔调讲述个人化的故事,是一种消除“事不关己”阅读感受的大胆尝试,新闻评论越切入故事人物的心灵世界,越能建立读者与故事人物的情感关系,越能增强评论的粘性。

2.反复讲述相似的故事

托尼懂得“母题”“原型”“类型”这些叙事元素的应用,会加深读者对文本的印象,使文本产生主题一致、脉络一致、意义一致的效果。托尼作品的人物都是付不起几百美元保释金的穷人,他们也会犯下偷口红、超速这样的轻微罪行,他们经年累月地陷入听证、服刑、缓刑、欠账、起诉中,他们无法参军、工作,难以结婚、生子。他们的人生犹如一盘断断续续的破录音带,放着令人沮丧的声音。而托尼是那个会反复倾听破录音带的人。

反复叙述相似的故事,使托尼的作品塑造出原型意义上的故事模型沉淀下人们对新闻故事的认知和情感”。认知方面讲反复叙述为读者准确把握议题提供了安全感正所谓不同的故事缔造了文本真实最后都可以追溯到背后的大故事和价值观”。这种安全感进而培养了读者识别托尼作品的能力托尼的作品由此产生仪式感”。正如BirdDardenne认为新闻功能在报道真相外也应收集社会事件进行叙事传播进而产生仪式作用

从情感方面讲,“凡动人之叙事皆有传达情感功能”。反复叙述动人故事如同古老的歌谣吟颂出对弱者的关怀弱者关怀一直是普利策和新闻界最为看重的价值也是新闻评论实践的宗旨之一文本中的情感流动帮助读者更容易接受议题和观点毕竟人类易于被故事的爱与诗性而不是被劝服

3.消息来源直接引语在故事讲述中的事实担当

消息来源和直接引语是新闻话语的重要特征彰显了新闻话语的事实本位性在以重判断为特征的新闻评论文本中消息来源及直接引语的数量和具名性都不被重视托尼作品则利用消息来源直接引语讲故事托尼作品每篇的消息来源在3.2在文本十中有七个消息来源前巡回法官、《圣路易斯邮报》、县检察官律师及三名众议员些消息来源的姓名职务身份交代明确

直接引语在托尼文本中运用十分普遍个体人物都用引语展露了心灵世界偷了割草机的布斯回忆起第一次入狱的晚上说:“我很害怕”;因超速而陷入监狱负债中的琼斯表达了愤怒:“他们想榨干我的一切”;因家庭纠纷而陷入危机中的拉姆说:“我正在努力改变我的生活我希望一切从头开始”。

四、突破“文人论政”,“用事实讲故事”

1.突破“文人论政”的影响重价值判断,轻事实判断,是我国新闻评论的传统。由于受到文人论政的影响,评论文本虽不排斥叙事,但对事实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在结构主义思维下,对事实进行概括、压缩和精简。这种处理使叙事缺乏人物、情境、背景、对话、情节、细节、节奏等故事化特征。另一方面,“坐而论道”“足不出户”的评论写作模式也阻止了“采访”对事实的采集。

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事转向”的发生,以及媒介网络化的发展,媒介的话语传播更注重人文性、共享性、情感性,故事所包含的好的说服理由,展现了“爱与诗性”,这是不逊于理性价值辩论的表达方式,也是叙事传播比肩于信息传播的地方。在此情况下,我国新闻评论写作要不要顺应这种趋势,走出对文人论政典范过于依赖的思维方式,大胆尝试用事实讲故事的方法,这是来自托尼作品的启示,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思考。

2.借鉴非虚构写作典范非虚构写作典范有三个原则:事实、亲历和诚实。这三个原则在历年普利策获奖评论中都可见踪迹。2012年的《困境中的父亲上了一堂关于给予的课》,作者玛丽·史密琪从亲历的角度讲述了童年与父亲相处的片段。2006年作品《孤独的人们》通过搜集事实材料让一个死人“伊娃·约克”讲述了她作为癫痫患者的悲惨故事。2019年的《是时候关闭债务人监狱了》,托尼本人甚至敞开自己,讲述因忘记偿还超速罚单而差点被监禁的故事,也是在这次经历中,他体会到穷人和黑人受到的歧视,展开了他的系列写作。

大众媒介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把“信息”作为传播的根基。我国新闻评论实践也符合此规律。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开始“叙事转向”,特别是进入手机主导的“数位叙事”时代,“以故事为本之传播行动早已成为影响社会大众最为深远的因子。 ”臧国仁和蔡琰在最新的著作《叙事传播:故事/人文观点》中把“好故事”视为可以成为人类信仰和行动的准则,故事带来了“良好理性”。

文人论政典范追求劝服效果的快速实现,“用事实讲故事”看重媒体与受众平等的对话。人是叙事的动物,故事创造了自然、温暖的交流情境,人类的情感、信念都得到了更自然更深刻地传递,故事构筑了共同的记忆空间。 “用事实讲故事”,是新闻话语从枪弹论、劝服论、启蒙论一路走来,走向的新实践。

3.打破“只评不访”,推动评论员记者化

在传统思维中,新闻评论的事实多是评论员从新闻报道中选择的,评论员对事实不负责鉴别和亲历,这就造成了作者和事实的隔膜。作者其实也是事实的“二传手”。作者的评价只能从经验中来,并不是来自体验后的确知。面对这种情况,早在2007年,正是都市报新闻评论繁荣发展的时期,有学者就提出建立“评论记者”机制。 “评论记者”首先应该是一名记者,在传播观点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事实信息。然而我国新闻评论还未开启机制革新,就被迫面对网络媒体的挑战。这种挑战促进了新闻评论的叙事转向,但也陷入只讲故事,不谈事实的怪圈。故事化可以增强评论的亲和力和可读性,但是新闻评论需要依赖事实讲故事,离开了事实的故事,是虚构,背离了新闻实践的宗旨。

托尼的作品为我们打破“只评不访”的写作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托尼参与到作品的事实搜集中,他约见、倾听弱势者,和他们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动态,为他们的生命抱不平。这些小人物也会给托尼发来祝福短信,会质问他,会向他展示伤口,会抱怨,会理解。正是这些鲜活的采访让托尼的作品展现了弱势者的悲惨和社会的不公。托尼的参与和体验让读者和事实的距离被拉近了,也就增加了信任和真实,更能带动人们反思自己的处境和问题。

参考文献:[1]臧国仁、蔡琰:《叙事传播:故事/人文观点》,《浙江大学》2019年第1期[2]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3]张季鸾:《张季鸾集》,东方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4]成茹、苏蕾:《嘉兴时评:评论记者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军事记者》2007年第11期(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来源:新闻前哨

作者:苏蕾 王碧云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9/10/829616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