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期待袁隆平式“种子选手”呼之欲出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陈乘 2020-09-21 17:43:56
时刻新闻
—分享—

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有记者走访了一些粮食大省发现,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既影响我国在国际种子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更存在较大风险。(9月21日 中国经济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历史。按理说,种植业应该是中国人最擅长的拿手好戏。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国际种业巨头控制我国种业市场来势凶猛,一大批洋种子渗透到田间地头,就连马铃薯这样的传统种植项目,也多是引进洋种子。这实在令人费解。调查显示,我国的主要作物中,水稻、大豆种子基本是国产品种,小麦的品种国产化率也较高,玉米、马铃薯种子部分依赖进口,不少蔬菜品种严重依赖洋种子。

常言说,好种出好苗。很显然,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人家的种子具有优质优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洋种子才得以大面积推广。诚然,外国颇具竞争优势的好种子,我们可以直接拿来,但必须看到,洋种子如果过多占据市场份额,不仅价格成本骤增,而且迟早有被“卡脖子”之虞。因此,我们必须把育种作为农业的“重头戏”,切实抓紧抓好。

为什么水稻不用洋种子,因为有袁隆平。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什么玉米也不必用洋种子,因为有李登海。与新中国同龄的山东农业科研达人李登海,毕生都在重复地做着同样一件事情——种玉米、选玉米、培育玉米新品种。他是全国农业科研领域的一面旗帜,当之无愧的“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一次次创新并创造着新的中国玉米高产奇迹。

事实证明,种质资源的培育来自于培育种子的“选手”。如果我们有更多的袁隆平式种子培育高手,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那么我们育种项目就能取得更多成果,就可以尽快缩短与世界育种研发的差距。据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科研育种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且年龄普遍偏大,企业商业化育种人才紧缺,年轻一代育种创新人才支撑尤显不足。为此,国家应按现在的科研需求,加大人才支撑力度,着力引进、培养育种人才,改变育种科研人员数量不足、人才断层的状况,不断填补粮食包括蔬菜等品种的国产种子研发空白。

种子改变了世界,也养活了我们。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安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种子安全。因为一些重要品种如果过分依赖国外,一旦发生“断种”,就会威胁国家农业安全。在我国民族种业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希望更多像袁隆平那样热爱种子胜过生命的农业科学家呼之欲出。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9/21/83218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