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警惕“规范化”扼杀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来源:红网 作者:萧仲文 编辑:陈乘 2020-09-21 22:51:00
时刻新闻
—分享—

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加强科学管理、推进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然而,基层干部反映,规范化和标准化在一些地方执行起来,规范走了形,标准变了味,手脚被捆死了,心思全花在“描眉画眼”上,容易滋生只顾虚功、不重实绩的苗头。过度规范化和标准化,极易成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新变种。(9月21日 《半月谈》)

形式主义不除,杯盘狼藉频生。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是为了做细事务,提高工作质效,本应是有利无弊的,但执行中有些部门各怀鬼胎,层层加码、步步设防,甚至未经论证闭门造车,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奇葩怪象,束缚基层创新立意,成为干好干实工作的“拦路虎”,令人叹息。这类情形必须严肃整治,否则后患无穷。

“规范化”之所以变味,与短视政绩分不开。现在的官员都是任期制,在短暂任期内,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自然青睐“短平快”项目,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就难免被压缩。加之自上而下垂直管理,免不了“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折腾,下级对上级投其所好就难免。如此这般,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就在层层落实中被层层加码,甚至为了投其所好,不免被变相划圈定点,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规范化”之所以变味,与“本领恐慌”分不开。工作创新提出来容易执行起来难。干部队伍中,免不了有些干部习惯当“太平官”“和事佬”,在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谨小慎微的姿态,干事情习惯借鉴成功经验、先进做法,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这样做看似工作更保险,却孳生了同质化问题。他们忽略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不同地域行业有不同生态,有些东西照抄照搬适应不了新环境。所以,不假思索地套用别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工作结果有时适得其反。这也是某些干部“本领恐慌”的表现。

“规范化”之所以变味,与频繁督查考核分不开。加强督查考核初衷是好的,但有些仓促盲目的考核,缺少成熟度和必要性。频繁下基层督查考核,上级部门简单敷衍停留在写简报、拍照片、讲大话,背离了考核督查的本意,使基层疲于应付。而为了考核结果统计便利,不经详查论证设计出来的条条框框、报表报告,与基层现实有一定差距,难免让基层干部围着报表转、奔着指标改,所谓“规范化”就成了实干的累赘。

所以,理清了“规范化”变质变味的来源,就得纠偏治乱下猛药。一是要自上而下改变督查考核、选拔任用、考察评估的工作方式,降低基层投其所好的可能性,切实以德能勤绩廉作为衡量政绩、选拔用人的标准,引导各级干部走出短视政绩的怪圈。二是要严格管控流程,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做,严禁干部想当然做决定、摆大腿搞决策,科学严格地把握督查考核、项目审批、专项活动等工作,避免文件泛滥质量不高、形式主义大于实际内容,拖住基层干部撰写报告材料应付,使“规范化”成难以承受之痛。

来源:红网

作者:萧仲文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9/21/83228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