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因为一场意外,郭家宝的父亲瘫痪在床,从那个时候开始,郭家宝便扛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郭家宝的学业并未被耽误,今年高考他取得了553分的成绩,被中原工学院录取。“这么多年照顾父亲都已经习惯了,父亲在哪儿,家就在哪儿。”郭家宝说。(9月28日 《北京青年报》)
一场意外的车祸,造就了“带父上学”的一段佳话,从七岁到十八岁,从小学到大学,“小当家”郭家宝的故事还在延续。在时间的长河中,变的是岁月留下的沧桑印记,七岁娃身心的日益健康,以及越来越成熟稳重的性格,不变是守望相助、不离不弃和感恩回报的价值坚守,十多年如一日对瘫痪父亲悉心照料的责任。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成为大学生的青年,“带父上学”的传奇故事中,有太多令人感动的内容,也有太多让人学习的东西。
这里面,有永不放弃的坚守,以及对个人意志的巨大考验。对于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而言,他们都还属于被照顾的对象,自身并没有能力去照顾一个瘫痪的病人,这种责任的倒置意味着,照顾一天并不难,但照顾一生一世却不容易。个中会遇到何种困难与挑战,作为旁观者并不难想象。只要作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每个人面临同样的状况,能否坦然面对和直面迎接,最后真正能够坚持下来。若是做不到也守不下,这种坚持就足以赢得尊重。
这里面,有不离不弃的真情,以及对爱与家之内涵的鲜活注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年龄阶段的不现,对感恩与回报的理解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是什么支撑起郭家宝柔弱的肩膀撑起照顾病父的重任,“只有父亲在的地方,才是我的家”固然朴实直白,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家是什么,就是相亲相爱的人在一起,爱是什么,就是在亲人最需要的时候,无论环境多么复杂,条件多么艰苦,都能做到善始善终,不抛弃、不放弃和不遗弃。
这里面,有守望相助的支援,以及用温暖与呵护捍卫向上的力量。表面上看,“带瘫痪父亲上学”是一个人的坚守,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在这个困难的家庭背后,有着无比强大的支撑力量和后援团队,与“小当家”郭家宝一起“共担道义”。从小学到高中,学校都为郭家宝准备了特殊的宿舍,进入了大学校园后,中原工学院特意为郭家宝和父亲安排了单独一间宿舍,为他们接通了专用线路,以供电磁炉做饭时使用,还为他们配备了存放胰岛素的冰箱。正是这些无私的关心与呵护,才让这对父子能够迎难而上,谱写了“带父上学”且一路到底的人间佳话。
假使没有郭家宝所在学校、当地政府以及社会上的好心人的帮助,“带父上学”的现状则不会如此美好,前景也会蒙上阴影。不可否认,个人的主观努力在其间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外部环境的营造也功不可没。善良与温暖,总是要给予妥贴的呵护与救助,善举、道德与良知才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感动传递感动,从心底实现对道德与良善的认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心灵温暖心灵,共同直面困难而一同向前;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激情点燃激情,在同样的价值坚守下共创未来。
带瘫痪父亲上学,带给了我们以感动、感慨,还有更多的对照与反思。不幸的是,小小年纪就承担本不应有的苦难,幸运的是,我们恰逢盛世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孤岛。带瘫痪父亲上学,守望相助的呵护让人倍感温暖,让人在感动中奋进,在砥砺中前行。
来源:红网
作者:堂吉伟德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