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0月11日,三联生活周刊发布了一条微博称,在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10日举办开学典礼上,1200名新生把手机放入旁边的纸箱中认真听演讲,并有老师介绍,在该校,同学们在早晚自习和上课实践都会上交手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消息一经发布,引发了网友的热议。(10月11日 《三联生活周刊》)
学生自律意识不强一直是各高校长期存在的问题,而手机更是被当作学生自律路上最大的障碍,困扰着学生和老师。诚然,在智能手机已大规模普及的今天,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手机依赖症的“重灾区”。走路时,玩手机;下课时,玩手机;上课时,还是在玩手机。“低头族”们“冲浪”在互联网的海洋中,迷失在大学校园里。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许多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经常使用“收手机”的方法。湖南大学就曾出台过上课前强制要求上交手机的规定,河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也有过在教室里设置手机袋的做法。不仅在中国,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长也曾呼吁,智能手机应该被禁止在教室使用。
但对学校的这种做法,许多网友并不买账,认为收手机只是他律,而非自律,是一种把大学生当小学生的做法。而我认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应该急着全盘否定,“收手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收手机的做法,在短期内确实对提升学生的听讲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帮助。许多学生表示,有时候自己并不是真的想玩手机,而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所以,收手机能帮助同学们在这段时间内摆脱手机的捆绑,集中注意力。同时,收手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感受到在专注做一件事情时,把手机放在一边的好处。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被手机捆绑的问题,高校为培育学生的自律意识更不能仅仅只在收手机上发力。是否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是衡量高校“自律教育”效果的指向标。高校要从分析学生自律难的原因入手,寻找更长期有效的培育方法。
就老师而言,首先应该意识到,收手机与专心听讲并不画等号。增强课堂内容的吸引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真正被课堂吸引。就学校而言,一方面,设置教室手机袋或者收手机的做法可以提倡,但不应该强制。对于那些想听讲但忍不住玩手机的学生,手机袋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听讲效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不能只停留于课堂,更要在营造良好的校风与学风上多下功夫。例如,山东科技大学的学生处公寓管理中心和各个学院就联合设计谋划,将学生宿舍整理出一间间的“公寓自习室”,使学生可以不出公寓即可获得安静的学习场所。还有的学院在学院楼的阳台走道等空闲场所利用起来,安放上桌椅,让学生又多出了“过道自习室”,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总而言之,开学典礼收手机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应该急着全盘否定,但是也应该认识到这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要让学生不做手机的奴隶,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还需要学生和学校更长远地双向努力。
文/许何樱子(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许何樱子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