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纵观国内市场,不少国货一上市,便是以洋面孔示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国产品牌披上“洋外衣”是屡试不爽的营销奇招,洋名字、洋款式似乎是新产品吸引流量,占据市场的不二选择。但是一旦秉持着“非洋不可”的想法经营产品,便是在舍本逐末,甚至会有高开低走的风险。
近日,国产饮品元气森林的品牌转型引发热议。起初走日系风的元气森林正在悄悄撕掉自己的洋标签,将元気森林logo 的日文“気”改为汉字“气”,包装上“日本国株式会社元気森林”的字眼也消失不见,摇身一变,成了地道的国产品牌。这样的转型展示了元气森林作为国产品牌,调整和规范自身定位的勇气,与此同时,国人也在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国货在当初要披上洋外衣进入国内市场呢?
国货追求洋名字、洋款式,甚至精心包装成洋品牌,这种现象不能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但是“存在必有因”。元气森林起初的日系风的确助力了它在饮品市场的爆红,洋品牌套路的“真香定律”背后,折射出深埋于心的品牌偏见。
“洋”最先是指外来的物品,例如洋车、洋表、洋鞋,外来的先进产品常常冠以“洋”字来区分国内稀疏平常、落后陈旧的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洋”有了更高端的定义,打扮洋气用来形容人的穿着时髦大气,“洋”往往意味着品质优良,产品高档。不仅仅是元气森林,还有众多国产品牌正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国产品牌的标签相比洋品牌,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劣势。
为何国产品牌长期处于此种劣势处境?该问责的不仅有国货亟待提升的产品质量,还有“海外大牌最好,国产品牌最次”的品牌偏见。对国产品牌的刻板印象植根于“部分国货劣质”的固有事实,但始终以品牌偏见来排斥国货实在是制造商之殇,也是消费者之憾。
品牌偏见是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一种认知态度,而品牌认知主要是由产品的品质与服务支撑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平息国人对国产品牌的偏见与误解,国货品质的改进与优化是重中之重。
对于国货洋品牌套路的批评,不是在否定国产品牌向先进品牌的学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国产品牌应当向海外大牌学习,但学习绝不可流于表面,洋外衣、洋名字的借鉴和引用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之举,洋品牌的产品质量和营销创意才是学习与超越的核心。
面对海外大牌垄断的市场环境,国产品牌的突围与崛起需要依靠制作商、营销商、消费者三方的努力。制造企业应不断改进与提升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改善自身的品牌形象;营销商应调整和规范产品定位,坚定品牌自信,增强国产品牌的影响力;消费者应消除品牌偏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国产品牌的成长与发展。
当国货不再是洋名字,而是洋品质,当品牌偏见的逆流逝去,国产品牌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文/王琦(华中科技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琦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