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女生节或女神节,别再将“妇女”污名化

来源:红网 作者:祝子岳 编辑:陈乘 2021-03-08 17:20:09
时刻新闻
—分享—

青辣椒.jpg

近日,伴随着“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到来,恭祝全国妇女节日快乐的声音响彻网络空间。而3月7日清华大学设置“女生节”横幅事件则与中国政法大学女生火烧横幅事件形成强烈对比,引起网络舆论一片哗然。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妇女”的污名化以及更深层的错误价值观导向问题。

按照我国官方界定,14岁以上的女性都属于妇女,14岁以下则为儿童。但在我国部分男性和女性群体看来,“妇女”却实际指称着“戴着围裙,在油烟中忙活,被生活所压迫”的中年女性形象。她们往往不着边幅、忙于家庭事务,也因此被冠以“家庭妇女”之称。而实际上,我国语境中的妇女最早出现在康有为1898年撰写的《请禁妇女裹足折》当中,而后的一系列禁止缠足、解放女性的文章开始了对“妇女”二字的广泛运用。

与同一时期诞生的“青年”一词类似,妇女一词自诞生起就带有着时代所赋予的、独特的启蒙色彩。不仅如此,妇女更意味着需要从“独属于女性的”繁重的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女性,和处于社会边缘和弱势群体的幼女、老年女性。妇女节不仅仅应该少一点热闹的调侃,更应该多一点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让她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存处境和生存的权利,给予她们发声的权利,这才是设置妇女节的初衷。

然而,刻板成见荼毒已深。部分男性和女性群体甚至高等院校,“不成文”地联合起各大商业平台推出了“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等一系列称呼,试图重新建构妇女一词以及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原有内涵。他们将妇女群体与消费相联系,将自我的心理满足凌驾于他人的污名之上。

“女生节”之称兴起于高校圈子,多年以前便以一张张带有调侃意味的横幅形象于网络空间中“出圈”。事实是,即便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讨论再如何激烈,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群体却在这个话题、在这个节日中陷入了“群体失声”的困境。高校男生出于“善意”却带着价值观层面的错误调侃、商业平台基于消费主义推出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话语,实际上将女性推至了悬崖边上。在这样本该纪念劳动女性的节日中,女性的声音变得极为渺小,甚至自己都愈发麻木起来。归根结底,还是错误价值观的错误引导带来的伤害。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妇女”都不应该是面对生活垂头丧气或是“只知依偎在男人身边”的“小女人”形象。它更是带着浓厚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带着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有识之士的形象。莫将“妇女”污名化,正如“国际妇女运动之母”克拉拉·蔡特金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妇女,她既不依附于某一个人……也不依附于在道德上结合在一起的小单位……更不从属于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和统治阶级的剥削。”

妇女能顶半边天。

文/祝子岳(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祝子岳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3/08/907316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