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晚,全国人大代表李小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建议春节假期从现在7天延长到10天左右。”同一天,全国人大代表李长青也建议延长一些节假日或增设法定节假日,恢复小长假,让人们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旅游、购物。我们的假期还能不能延长一些?这个被代表们抛出来的问题,立刻引发广泛关注。
无论何时,仿佛人们总是认为假期多多益善,有限的假期承载了无数的快乐。我们也在不断地对延长假期进行探索,双休日,小长假,春节假期都在各地政策调整的范围。湖北宜昌明确了2.5天弹性工作制,甘肃兰州也鼓励4.5天的弹性工作制。在当代人快生活节奏和压力的作用下,关于假期的话题越来越深入社会的肌理。
我们总是呼吁延长假期,而我国原有假期的长度安排是否合理呢?目前法定假日和周末节假日每年总计125天,占到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而且分布比较均衡,不存在过度集中的现象。可我们为什么总感觉假期不够用?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重新思考我们是否在假期里收获了应有的幸福感。
假期的利用,第一要义就是规划。当代快速的生活节奏驱使人们必须拥有合理的时间规划能力,不仅在工作,假期也同样适用。许多人的假期过度“充实”,基本上被游戏,追剧等娱乐填满,甚至在假期末尾还有一种过度疲惫后的空虚感。假期,作为紧张工作间的空档期,应该成为生活的充电站和助推器,我们绝不反对适当的娱乐,但是应该避免假期的空洞化。
而假期效果的实现,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就是假期能否落地,规定的法定假期有多少能够“变现”,直接关系到假期体验感。先前饱受争议的“996工作制”,违规加班情况等对劳动者过度施压,消除违规的假期剥夺现象,是假期幸福感提升的重要途径。其次,市场资源与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突出,如旅游景区的过度火爆,“人挤人”的现象极大削弱了体验感,部分城市的商业区过少,使得假期内人员分布过于集中,导致许多人的假期时光“无处安放”。
拥有假期,是每个合法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当地延长假期,也是民众朴素的愿望追求。与此同时,怎样对待假期,也成为构成当代人素质能力的一部分。我们更需要看到,追求假期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福祉无小事,期待通过更细致的制度安排,不断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
文/仲阳(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仲阳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