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受骗博士冷嘲热讽,是无知者的病态狂欢

来源:红网 作者:邸子瀛 编辑:张瑜 2021-03-10 22:00:36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计划系列评论.jpg

我们公认的事实是,“博士”为某学科领域内、具备产出原创理论成果能力的最高学位持有者,是高材生的代名词。请问:屡屡自创高明骗术的诈骗犯是否也可称为骗术领域中的“高材生”呢?倘若可以,那一正一反、两类不同领域的“高材生”狭路相逢在骗局中时,谁又会败在谁手中?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博士接到自称银监会工作人员电话,多次转账被骗10万,登上热搜同时,也交出了令人唏嘘的个例答案。

博士也是人,一人被骗本该受到同情,可评论区竟有一部分人将矛头直指受骗者,以其政法院校背景为题大肆发挥,嘲讽式发问:“是法学博士吗”“在校学了些什么啊”,甚至言及教育无用、学位无用,带有极强的受害者有罪论色彩。笔者浏览到此类言语,直替受害者委屈:博士被骗,背后原因多重,可能因其生性纯良、易轻信他人,亦可能与骗子深谙心理、术法高超有关。上述评论者将责任悉数怪罪于受骗者本人,不加以同情或反思反倒冷嘲热讽、借题发挥,这不仅是幸灾乐祸的冷漠心态,更彰显了这一社会群体的无知与病态。

为什么说此类人无知?细细想来,此报道背后隐含的新闻传播规律,他们未见得了解,更遑论曾深入考虑。近年来,网络电信诈骗日趋猖獗,受骗案例也是屡见不鲜,诸如农夫老张抑或大妈刘婶被骗个把万的新闻,因常见到失去受众关注度,业已不能再入媒体法眼。唯有高学历、高社会地位的人群上当受骗,或有人受骗金额巨大,才得以成为新闻热点,而博士显然身处此列。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之下,更多的普通人受骗的寻常事件未能为人所知,受众看到的,更多的是如知识分子上当、追星“假靳东”受骗此类的罕见消息,自然会有肤浅者高声喧哗。殊不知,高学历受骗毕竟是个案,将发生概率极低的事加以主观泛化,却又不自知,难道不是忽视个中逻辑后,做出的滑稽无知的行为吗?

无知可耻但尚不可恨,病态扭曲的心理才令人愤慨。总有这么一群人,在社会高知、名人被骗后窃喜偷笑,活跃于各大论坛对其口诛笔伐。他们往往不具备像受骗者一般的学历,个人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受阻困顿致使他们迫切地希望看到社会地位较高者犯下低级错误,并值此良机将阴霾发泄至社交网络平台、短暂麻痹内心深处的社会地位落差感。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博士上当的新闻被证实后,他们借此自我劝慰道:“博士学历也不过如此”,“不读书不照样比他们强”。这必然是一种扭曲的社会心理,倘若任由其发展,可能会对和谐友爱的社会风气造成持久的恶劣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符合标准的博士具有扎实的学识基础和体系化的思维方式,该高校的受骗博士在拥有本次经历后,必然会有所进步,对电信诈骗持有理性判断和本能抗体。我们不必过度地担心他本人,而应该担心下一个受骗者。在受骗者及相关案情每每被公开却屡遭恶意者中伤嘲讽的舆论环境下,愿意公开、勇于公开的受骗者会越来越少,可供社会公众吸取教训、自我警醒的反面案例自然更不为人所知,这不是正中骗子下怀吗?故而,如何保护公开案情的受骗者,引导教育群嘲现象,阻止接下来仍可能发生的无知者的病态狂欢,这些都值得被社会各方思考。

文/邸子瀛(山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邸子瀛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3/10/908048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